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林汉垚北京报道
截至8月4日,保险资金年内在A股及H股市场累计举牌达21次,一举超越去年全年水平。、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等十余家机构密集出手,举牌标的涵盖银行、能源、公共事业等领域。
分析指出,险资正通过高息股填补现金收益缺口,并借新会计准则下FVOCI计量平滑利润波动。
与此同时,财政部拉长国有险企考核周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调权益资产配置上限等政策组合拳,推动“耐心资本”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深度协同。
年内举牌量超去年全年
根据原中国保监会于2015年发布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3号:举牌上市公司股票》,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股票,是指保险公司持有或者与其关联方及一致行动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以及之后每增持达到5%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3日内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的行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信息显示,截至8月4日,保险资金年内在A股及H股市场已累计举牌上市公司达21次,已超过去年全年举牌次数。
据统计,今年以来举牌上市公司的保险机构有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瑞众人寿、中邮人寿、长城人寿、阳光人寿、泰康人寿、信泰人寿、利安人寿等。
举牌标的包括、、、、等银行股,还包括、大唐新能源、等能源公司股票,以及中国水务、、环保等公共事业与环保公司股票。
从交易市场来看,香港上市公司受到险资青睐。如,中邮人寿于7月4日买入绿色动力环保H股股票72.6万股,触发H股举牌,举牌后,中邮人寿直接持有绿色动力环保H股股票2051万股,占其H股股本比例为5.0722%。
泰康人寿则通过签订基石投资协议,在IPO中作为H股基石投资者,取得H股股份,占峰岹科技上市发行H股股份的8.69%,构成举牌。
平安人寿及其关联资管公司在年内三度举牌招商银行H股,并对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各进行两次举牌;瑞众人寿也在3月12日举牌中信银行H股。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以来险资举牌对股息率的要求明显提升,背后动因在于利率下行时,保险公司需要更多的股息来支撑现金收益。相对应的,被投公司主要集中在银行、交运、公用事业等盈利能力稳定、分红率较高的行业,且港股相较A股更受青睐,因为港股估值较低、股息率较高,更适合作为红利标的长期持有。
新会计准则驱动抢滩高息股
据了解,本轮险资举牌潮始于2024年,华泰证券分析,本轮险资举牌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利率下行环境下投资压力增大和会计准则切换等,险资通过频繁举牌来追求长期稳定投资收益。
2018年以来我国利率长期下行,险资投资收益率也节节下行。而负债端传统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利率下行给投资端带来较大压力。且2020年以来非标供给不足等“资产荒”问题导致险资缺乏可提供长期稳定投资收益的优质资产。
华泰证券表示,盈利能力稳定的高息股能够提供长期现金收益,缓解现金收益压力;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法计量,账面价值较为稳定,亦有助于贡献稳定投资收益,因此险资大量买入高息股或增配长期股权投资的动力有所提升。
但同时,华泰证券指出,大部分举牌可能都是出于赚取高股息或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考虑。但险资也会因看好股票未来的成长性或者公司的战略协同作用而大量增持、举牌。
如,1月24日,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后表示,投资杭州银行,新华保险可以通过配置红利资产优化资产配置,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底仓资产,促进银保业务协同,增强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全面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5月7日,中邮人寿举牌后表示,该投资旨在落实中国邮政集团与东航集团的战略合作,通过资本纽带连接金融与物流要素,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交通强国”战略。
此外,会计准则切换也是险资加大权益投资的原因之一。
2017年财政部规定保险业从2021年1月1日起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IFRS9)。2018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同意IFRS9推迟一年(2022年1月1日)施行,以便与IFRS17同步。2020年3月17日,新准则执行日期再次推迟到2023年1月1日。
华泰证券表示,在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之前及之后,险资有动力根据新准则的特点调整资产配置思路。新会计准则鼓励保险公司将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股票计入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会增加利润波动性。保险公司买入高息股并计入FVOCI,则有助于降低利润波动,带来高息股增配需求。
长钱长投生态不断完善
险资入市除了满足保险公司自身资产配置需求外,也有助于将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需求对接,支持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更好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
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33万亿元,实际投资A股的比例约为11%,距离25%的平均政策上限还有较大空间。
因此,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拉长考核周期、提高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为险资入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拉长考核周期方面,1月22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随后,7月11日财政部落实《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发布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新规《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弱化短期收益考核压力,引导险资减少股市短期抛售冲动,鼓励加大权益投资布局。
《通知》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指标为“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30%;3年周期指标为“3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5年周期指标为“5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20%。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当年度指标为“当年(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权重为30%;3年周期指标为“3年周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权重为50%;5年周期指标为“5年周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权重为20%。
在提高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方面,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股权性资本。
除政策松绑外,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同步推进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引导险资“耐心资本”属性深化。
目前已有鸿鹄基金系列一期、二期、三期1号、三期2号,泰康稳行一期基金,以及近日成立并运行的太保致远1号,共6只险资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运作阶段。
据了解,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始于2023年,是指由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私募证券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
证券研报指出,通过参与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设立私募基金将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发挥其长线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并拓展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