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来者皆安。
这是一座名字听起来让人很安心的安徽城市。当真正走进它的市井街巷,沉浸式去感受当地的文化生态,会发现这份安心,流淌在各处生活细节中。
在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发展的版图上,来安这座面积达1481平方公里的皖东城市,东接南京六合,南邻滁州琅琊,北依淮安盱眙,以“来者皆安”的独特气质,正在区域协同发展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当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来安却守住了这份让人慢下来的气质。正如当地宣传部门负责人所说,无论是追寻历史足迹、品味舌尖乡愁,还是感受生态馈赠,来安总能让人找到心安的理由。
近日,“融入长三角释放新动能”媒体行活动走进滁州,数十家长三角主流媒体共同探寻来安的发展密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来安正以文旅融合为纽带、产业协同为动力、双城联动为路径,打造独树一帜的“心安之城”。
去“有风”的地方
逃离高温,那就去找一处有水有风的地方。
环滁皆山,亦多水也。比如来安,有一处水上“抹茶”森林,可以感受“绿野仙踪”,看“百鸟天堂”。
在池杉湖湿地公园,时间仿佛被按下暂停键。“那是假鸟吗?怎么一动不动?”游船上有人发出疑问。顺着大家的视线,记者注意到挨着池杉林的边界有一排细窄的竹筏,一直绵延至森林远处,几乎隔了三四米,就有只白鹭单腿站在竹子上,一船凑热闹的人经过身边,它也岿然不动,颇像是个遗世独立的“高人”。船工说,那是公园为了阻隔落水后漂浮堆积的叶子,结果成了鸟儿休憩、捕食的水上“客栈”。“怎么会有假鸟,它在等着小鱼呢。”
池杉湖湿地公园位于苏皖交界处,湿地面积5600亩,拥有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池杉林。早年间,池杉湖湿地曾是长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积水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安县经过多次试验,在水涝严重的低洼浅滩成功营建起池杉林,这也是池杉湖湿地公园的雏形。此后数十年间,由于河流改道,河水长期浸没,这片池杉林形成了水中有树、树下有鱼、树上有鸟的“水上森林”。
现如今,湿地公园已形成了“一树”“一花”“一鸟”三大特色主题。五万余棵池杉形成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湿地外围的2000亩藕莲以及园区152种精品荷花争奇斗艳;常年栖息于此和每年经此迁徙的鸟类总数超过10万只……池杉湖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在这里,“超脱世俗”的风景不止一处,比如夏季顶流“荷花”。“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池杉湖拥有1200余种精品荷花、300余种国际睡莲,在千亩水域中竞相绽放。千亩荷塘,百种风华。连绵数里的睡莲是最有个性的,只在午间露个脸开个花,任你再哄诱,他们也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原则。
除了翩然的花鸟,池杉湖公园也是有“猛禽”的,比如与恐龙处于同一时代的“活化石”扬子鳄,鳄鱼池饲养着二十余只。扬子鳄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有1.5亿多年进化史。
站在木廊边,采访团众人都在等着扬子鳄“冒头”,公园的一位热情的大叔开始学着“呜呜呜”的叫声,企图吸引水里的鳄鱼“现身”,和大家“打个招呼”。不过鳄鱼始终躲在水里低调隐身。等了许久,终于迎来一丝幸运,“你看靠岸边的水面挨着芦苇草,它就露了个头在看你们呢”,一旁的大叔提醒。
让人来了就安心的来安,魅力远不止于池杉湖,还有高温避暑的“天然空调房”龙窝寺森林公园;被称为“自驾天堂”、一路秀丽青翠的江淮分水岭红岭道,61公里的风景道上,千年银杏王屹立山间;兴茂水上乐园,可以承包一整个夏天的清凉与欢乐。
旅行不仅是地理的位移,更是心灵的栖居。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化侵蚀,只有最纯粹的山湖林田、最质朴的民俗风情。无论是自驾红岭、漫步湿地,还是品味羊肉汤等非遗美食,看秧歌灯、洪山戏、来安都在用最本真的方式,让每一位旅人找到内心的宁静。

池杉湖湿地森林公园。微信公众号“池杉湖湿地森林公园” 图
筑就企业发展的“心安之所”
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大潮中,来安县正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创新生态,为企业打造安心发展的舞台。
地处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交会处的来安,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战略,在县域经济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投资126亿元建设的18GW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效率——一期140天、二期123天建成投产,刷新了行业纪录,也刷新了滁州制造的速度。“选择来安,就是选择了安心发展的沃土。”
走进捷泰的智能化车间,620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硅片清洗、镀膜等关键工序,AGV物流小车无声穿梭。目前,公司35条生产线日均产能达700万片,量产转换效率超26.5%,最高电池开路电压730+mV。
在来安,“安心”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成为企业发展的真实助力。安徽省集宏汽车有限公司的经历,正是来安贴心服务破解企业信息壁垒的生动写照。
过去,集宏汽车与安徽凤宇铝业虽仅一墙之隔,却因信息不畅,形成了“500米的供应链鸿沟”。集宏汽车公司总经理董自龙不得不舍近求远,从800公里外的青岛采购铝型材。这一局面,在来安县帮扶中心举办的供需对接座谈会上发生了转变。一次偶然的名片交换,让董自龙惊喜发现,急需的铝型材供应商竟就在隔壁。这一发现不仅使采购成本直降5%,更让凤宇铝业积压半年的库存顺利清零,并每月常态化向集宏汽车供货300万元以上铝型材。
这场“转角遇见供应链”的故事,正是来安县主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通过搭建交流平台、精准对接需求,来安让企业间的物理距离转化为协同发展的优势。在这里,政府服务想在企业前头,做在关键处,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企业真正感受到:选择来安,就是选择放心。
从“舍近求远”到“近水楼台”,来安用服务打通了企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这种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的服务理念,正成为吸引更多企业落户的“安心密码”。2024年,来安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49.8亿元,稳居滁州市前三位,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入选“安徽县域综合实力三十强”,分别居第12位、第13位。
背靠沪苏浙,来安正不断放大优势,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当前,来安正加快推进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新建跨界合作产业园和科创综合体,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全方位嵌入长三角创新链和中高端产业链。
今年3月,滁州顶山汊河经济开发区筹建获批,规划用地面积6.83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电气机械(光伏)、生物医药、专用装备。建成后,来安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跨区域资源互补与产业协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从坐享区位优势到搭建创新生态,来安正用实实在在的产业配套和政策服务,让企业不仅“落得下”,更能“长得大”。
正是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让来安成为了长三角产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心安之选”。
打造生活“心安样本”
来安县汊河镇临溪社区有很多味道,最常见的是“南京味道”。
比如,社区里的居民一口流利的南京话,苏A的车牌随处可见,卤菜店也能高频率见到南京人钟爱的油亮盐水鸭。
来安县汊河镇,因滁河、清流河、来河在此交汇而得名。这座小镇,与江苏省南京市仅一河之隔,有“中国距离外省省会最近乡镇”的说法。一条500多米、横跨滁河的汊河大桥,将汊河镇与南京市江北新区顶山街道紧密相连,也见证着两地居民工作生活的“双城记”。
临溪社区就有许多“双城生活”的居民。这个“年轻”的社区常住人口约1.6万,其中大部分来自南京或在南京工作。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乎每天下午3点,临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支老年乐队都会在这里准时排练,而这支乐队,由10余名来自南京的老人组成。每天排练结束后,老人们就在社区旁的公园里遛遛弯儿。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几位老人选择在汊河镇养老的理由。
让这些南京老人选择在此养老的,不仅是优美的环境,还有触手可及的安心保障。
在临溪社区,一座24小时智慧药房是居民的健康驿站。明亮的玻璃门内,智能自助售药机整齐陈列着感冒药、肠胃药等200多种常见药品,扫码支付即可快速取药,夜间突发小病再也不用着急。药房一侧的健康监测区更是贴心——居民可以自助测量血压、血糖、体重等基础指标。
30岁的张明是临溪社区“双城生活”的典型代表。三年前,他随父母从南京鼓楼区搬到这里定居,开启了一段独特的“同城双栖”生活。如今,他在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一家公司工作,每天仅需20分钟车程就能抵达办公室。早上在南京的写字楼里喝咖啡开会,傍晚回到汊河的公园看夕阳,“再也不用忍受以前早晚高峰的路途拥挤”。这种完美的时空切换让他找到了都市效率与小城慢活的黄金平衡点。
最让张明感到安心的是,父母就住在同一个社区。老两口虽不是社区老年乐队的成员,却总爱来参加排练活动,在悠扬的乐声中结识新朋友。傍晚时分,一家人常常沿着河边散步,吹风、唠嗑,压力也在松弛的环境中得到消弭。“在这里,我们既享受着南京的都市便利,又能体验小城的闲适生活。”张明笑着说。

连接来安汊河镇和南京江北新区的汊河大桥。微信公众号“来安汊河新城发布” 图
这种“同城化”的生活体验,正是来安作为省际毗邻区独特的魅力所在——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从地理交界到生活交融,汊河镇临溪社区正是宁滁一体化最鲜活的缩影。当长三角城市群加速融合,来安用“一桥飞架南北”的便利、“三河环绕”的生态、“双城一家”的温情,诠释着“来者皆安”的深层含义。
当越来越多的“张明家庭”来到来安,安居来安,也就证明了真正的区域一体化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让百姓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区域一体、“来者皆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