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让10岁孩子跑楼送外卖,华强北老板正在培养“百万档口二代”

adminddos 2025-08-11 19:52:06 4 抢沙发
让10岁孩子跑楼送外卖,华强北老板正在培养“百万档口二代”摘要: ...

华强北小孩哥小孩姐和大妈抢着代送外卖这件事,把一众网友都逗乐了:

不愧是深圳,在其他城市的小孩沉浸在玩手机、补习班、游乐园的时候,深圳的小学生却已早早开始抢着 " 搞钱 " 了。

然而这场代送风波,持续不到一个星期便被叫停,原因是此类活动存在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还可能触及未成年人保护等相关法规。

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小学生,偶尔在骑手需要时仍会伸出援手,完成这项双赢的合作。

事实上,作为华强北档口老板的小孩,从小在一米柜台耳濡目染,学习如何搞钱,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 代送 " 仅仅是他们走出柜台的一个 " 创业微实验 "。

老板们不动声色地把下一代培养成 " 百万档口二代 ",暑期 " 跑楼 " 就是一堂堂成本极低、收益极高的 " 商业预科班 "。

01

熟门熟路的华强北档口二代

7 分钟送 4 单赚 8 元

"22,23,24!" 电梯门一打开,12 岁的小莫便飞似地提着两个外卖冲了出去。

那两碗汤粉在袋子里摇摇晃晃,汤汁不经意地洒到了碗沿,但小莫顾不上这些细节。

电梯只到 24 楼,她立刻寻找楼梯。这楼梯有一种年久失修的潮湿感,阴暗昏黄,小莫狠狠地跺了几下脚,感应灯才懒洋洋地亮了起来。

" 一个人的话,我就不太敢爬楼梯了 ",她调皮地笑了一下," 至少会等上一会儿,看有没有同行的人,没有的话才会硬着头皮走。"

把 25 楼的外卖送到顾客手里后,她看了一眼手上的 50 楼外卖,又得继续换乘电梯。中午的电梯实在是过于繁忙,几乎每一层都停。

电梯门开一次,下楼觅食结束的公司员工进来了,拉着推车的进货大哥进来了,同样做代送的大妈手上提着五六袋外卖也挤进来了 ……

图释:和小莫一起送单的大妈们

小莫看着电梯里变换的楼层数字干着急,心里还盘算着怎么和顾客解释汤汁洒了。

终于到了公司门口,她深吸一口气,敲门,来拿外卖的是一位年轻的小姐姐," 姐姐不好意思,我跑得急,汤有一点洒出来了,能不能别给外卖哥哥差评 ……"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才缓缓走向电梯。刚刚在路上,她还碰到了父亲的朋友,他拿走了她的伞,让她下大雨就不要再送了,不安全。

当天,大楼的保安也按照最新规定,对接单的小孩进行劝返。小莫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把赛格广场这栋楼跑熟了一半,却被禁止再做代送了。那天,小莫的战绩是 2 单,4 元,是她短暂的 " 代送生涯 " 终点。

图释:小莫最后一次接单

林乐乐表兄弟四人,一个上初二,其余三个都是小学生,组起了 " 迷你外卖天团 "。他们每人手里攥着一张打印好的二维码,蓝的是支付宝,绿的是微信,手里攥着一支黑色大头笔,随时准备在塑料袋上写档口号。

他们四人主攻赛格的康乐、经济、工业三栋楼,从外卖员手上拿到单子后,先把单子按楼栋分类,老大去康乐,老二是科技,老三老四去工业。四人一哄而散,像蒲公英被风瞬间散。

四个半大不小的身影,偷偷穿梭在各个档口前。这几栋大楼错综复杂的档口号,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小时候玩捉迷藏时熟记于心的区位,送东西对他们而言简直轻而易举。

林乐乐前后只花了 7 分钟,便在康乐大厦送了四单,赚了 8 元。他深知大厦里闲置的直梯的位置、档口数字的排布,脑子里自带导航。

有的时候送得慢了点,顾客前一秒还在吐槽怎么送得那么慢,后一秒抬头,原本紧皱的眉头在看到那张婴儿肥的小脸时瞬间舒展:" 第一次送吗?谢谢你啊小朋友。"

林乐乐送得很开心,既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又赚到了钱,还被陌生人温柔对待。他不认为代送外卖会有危险,他喜欢送,他想攒钱换一部新手机,父母也支持他去送。

02

代送大妈急眼

小孩们只当 " 修炼 "

代送外卖的服务,在深圳华强北最为集中,原因是华强北的写字楼和档口太过于纷繁复杂,外卖员消耗不起这个时间。

就拿赛格广场大厦来说,这栋楼总共 75 层,电梯分区像迷宫一样,每一层都有十几部电梯,每个电梯能上的楼层都不一样。

赛格康乐大厦的档口数量众多,档口号分布错综复杂,不熟悉市场的人,进去一次迷路一次。

外卖员配送时间本就紧张,无法在寻找地点上浪费一分一毫。代送的出现,不仅缩短了他们的配送时间,还提高了他们的接单效率,是一份双赢的合作。

有华强北工作的人说,其实小孩代送外卖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只不过今年加入的小孩越来越多,渐成规模,才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林乐乐发现,年轻的外卖员更喜欢把单子给小孩,而上了年纪的外卖员,更信任那些一直合作的代送阿姨。

外卖员阿刚透露,给小孩会比给阿姨好,因为小孩子更靠得住,他们签订的是君子协议。

相比网上那些 " 小孩偷吃外卖 "" 拿着外卖乱跑 " 的质疑,阿刚感受到的却是孩子们出人意料的责任心。

小孩子很多的那个时段,大家都是抢着从外卖员手里拿单子,小孩子不会像阿姨一样攒到七八单了才去送,他们往往一拿到外卖就立刻出发。

" 这些小孩都是档口老板的孩子,对这里熟悉,跑得也快。"

让阿刚放心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小孩的家长会在旁边跟着一起送,有这项双重保障,阿刚这才彻底放心。

有一次,林乐乐和表兄弟接了一个档口的单子,送到三楼,但他们找遍了整个三楼都找不到那个档口号,只能拿着那个外卖,一个档口接着一个档口地询问。

直到外卖员通过收款码联系上家长,更正了收货地址,他们才送到了顾客的手里。

还有一次同样的情况,他们到处询问保安、档口店主,发现收件地址查无此人,找了半小时后,只得放弃,在联系不上外卖员之后,将外卖放在了无人的彩票站。

那单未完成的外卖,他们一直记到现在,在之后拿大头笔登记档口号时,都反复核对。

图释:林乐乐在接单

这一两块钱的收入,需要他们不仅是体力上付出,还要提前在精神层面与现实世界的纷争接轨。

为了抢单,大妈们甚至当众争吵," 外卖员还没停下来,大妈就张开双手把他拦下来了 ",林乐乐笑着吐槽。

那些大妈还经常当着他们的面,说小孩子送外卖不好,还以为深圳用童工," 她们一直说很多人看到了视频,说小孩子不能这样做。"

但林乐乐初二了,他有自己的判断,从小跟着父母在柜台长大,他清楚,这些明争暗斗背后不过是利益。

他们也不和别人抢,只捡漏,没有就作罢。根据他的观察,大妈们的单量也并没有减少,只不过可能比较零散,没有那么集中了。

小孩送外卖被叫停后,大妈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也不用勉强接不同大楼的单了,甚至有时还没开口询问,外卖员已经将单子递到他们的手上了。

03

华强北的档口二代

为什么从小经商快人一步?

华强北是一个创造神奇的地方,这里的一米柜台走出了多少千万富翁,从二手手机到芯片,这里的造富神话从未停笔。

这里也是深圳搞钱气息最浓厚的地方,这里没有永远的商品,只有做不完的生意。有人说,这里的每一口燥热空气都氤氲着金钱的味道。

从小跟着父母在一米柜台长大的孩子,也在耳濡目染间成了深圳最会做生意的一群孩子。

晓斌的爸爸看到五年级儿子带着同学分单送外卖时,露出了骄傲的笑容:这么小便创业基因觉醒,将来必能青出于蓝。

他二十年前来到了深圳,和堂兄弟花光积蓄租下了华强北的一个柜台,做起了倒卖二手手机的生意。

那是一个机遇与曲折并存的年代,他一路把生意做大,被同行和厂家欺骗过、被买家欺诈过,栽了不少跟头,才换来宝贵的经商经验。

而这些经验,他也在一点一滴地教给自己的孩子,期待孩子能从小学习商业知识,以后少走弯路。

他的孩子也好像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第一次代送外卖就自发组队,有人负责接单,有人负责收钱,有人负责分单,利润按贡献分掉,完全复刻了父辈当年 " 合伙包柜台 " 的玩法。

小孩代送被禁止后,有的时候孩子机缘巧合地帮助骑手跑腿,他从不出面,而是会让孩子判断,怎么和骑手交接、躲过保安的视角、选择最佳路线将外卖安全送达。

有些默许,正锻炼了孩子对模糊地带的嗅觉和分寸感,虽然孩子没有经历过他那个年代,却继承了华强北 " 野蛮生长 " 的基因。

一圈跑完,小小的孩子对 " 现金流怎么在产业链里流动的 " 有了实感,在他看来,这份经历比任何商学补习班都直观。

除了代送,平日里在柜台,他也会让孩子帮忙点货、销售,让孩子以档口合伙人的身份,去参与华强北的产业链条。

小莫只在寒暑假才来到深圳,帮父母管理档口。七八年来,她的成长没有补习班和兴趣班,只有华强北的档口、询价和永远响个不停的手机提示音。

她并不觉得和同龄人有差距,因为母亲不仅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平时也手把手地教她做生意,既注重她的学业,也强调提高她的经商能力。

林乐乐同样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着这些知识,父母常常要求他到档口来,从来不会对他说出那句 " 别在档口捣乱 "。

但父母并没有要求他长大后到华强北来接班,虽然他自身也对做生意感兴趣。

" 现在先用代送赚到的钱,换一部新手机,以后的事就以后再说,反正有爸妈兜底。"

备注:文中人物为化名。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