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话新版《物理学家》叩问人类良知和命运

  • 2025-07-24 12:08:00
  • 3

“我们的科学已经变成恐怖,我们的研究是危险的,我们的知识是灾难性的。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现实投降,我必须把我的知识收回来!”站在舞台正中核辐射标志造型的巨大风扇装置下,莫比乌斯振臂呐喊,叩问人类的良知。

剧照  邹易道饰演莫比乌斯   摄影 闫巍

7月23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王剑男执导的迪伦马特经典剧作《物理学家》在北京首演。这部诞生于冷战核阴影下的思想巨作,穿越时空阻隔,带着当代观众走入一场发人深省的荒诞悲喜剧。该剧将持续演出至7月27日。

演出海报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反法西斯题材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中首部新作,《物理学家》以悬疑开篇,一所精神病疗养院内,三位年轻的女护士相继被杀害,嫌疑人是她们分别看护的病人——“精神失常”的物理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和莫比乌斯。当莫比乌斯为守护自己的研究成果拼尽全力,成功在即,操控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才刚刚显露出真正的面目。

《物理学家》的魅力远不止于一个扣人心弦的悬疑故事,其内核直指科学伦理、知识权力等永恒命题,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技术悲观主义(Technological Pessimism)色彩。

该剧诞生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同年。迪伦马特笔下的三位科学家,为了各自的目的在疗养院里装疯卖傻——如果细细品味,其中的“牛顿”和“爱因斯坦”还分别兼具苏美两国情报机构特工的身份。

国家话剧院导演王剑男  受访者提供

“这个故事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谍战惊悚片有相似之处。当然,莫比乌斯是真正的‘人间清醒’,而疗养院的院长博士小姐则是被三名装疯的科学家最后给带成了一个妄想统治全球的‘疯子’,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戏剧文本更深层面的哲思与批判精神。”

首演结束当晚,王剑男导演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哥本哈根》的“姊妹篇”,重排上演更“怪诞”

王剑男介绍说,在做国话版改编时淡化了原作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具体身份信息。“其实剧中人的忧思,当下的人们又何尝没有?这部戏在2025年上演的现实意义似乎格外的大,俄乌冲突、伊以冲突……桩桩件件都有核武器的阴影。而在人工智能同人类智慧博弈的奇点时刻,无疑也会让大家有很多新的联想。”

剧照  李晔(左)饰演爱因斯坦、吴俊达(右)饰演牛顿  摄影 塔苏

“今年重排的这一版,我们选择了史文心老师最新的译本。在台词的处理上也更口语化一些,包括加入手机、电动轮椅等这些晚近的物件也是为了拉近同当下观众的距离。为了适应大家对快节奏的要求,剧情适当做了压缩,新版的演出时长总共才100分钟,作为一部大剧场话剧也算短的了。”

对80后导演王剑男而言,《物理学家》是他26岁进入国家话剧院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上一版于2008年首演。17年后重排上演,他的博士生导师、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王晓鹰对学生的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巧的是,同样是反战主题,《物理学家》同王晓鹰之前执导的《哥本哈根》颇具异曲同工之妙(专访|导演王晓鹰详解国话版《哥本哈根》创演20周年)。

“17年前的演出,晓鹰老师当时就在那里,说这部戏同《哥本哈根》真可以算作‘姊妹篇’。这次重排,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当初排得很规矩很扎实,但现在,你可以再大胆一些、放肆一些。在排练场,他给我提了一个关键词,怪诞感。”

剧照  周传捷(左)饰演警长  摄影 闫巍    

“这两年特别巧,我刚排完哥尔多尼和莎士比亚的两部经典喜剧。晓鹰老师认为《物理学家》也可以往喜剧的路子上走,但它喜剧的逻辑和前两者并不一样,是通过一种怪诞的风格来形成的。”王剑男表示,新版《物理学家》所有想表达错位的地方都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尽可能地推向极致。

剧照  吴祯(中)饰演莫比乌斯太太、邹易道(右)饰演莫比乌斯    摄影 塔苏

“比如戏里只有警长(周传捷饰演)是个正常人。面对一连三起命案,他想提审犯人,院长不允许,理由是科学家要休息,‘爱因斯坦’要拉小提琴?!就连他称呼三名科学家为‘杀人犯’,院长也会不停地打断,‘注意你的用词,应该是患者。’再比如,莫比乌斯的太太(吴祯饰演)在上一版中是个很辛苦的家庭妇女形象,这一版里我们让她变得絮絮叨叨,甚至有点神经质。几乎所有角色,这次都设计了一些‘包袱’,加强了整部戏喜剧的特点。因为剧情后面的发展是很沉重的,前面作为铺垫,要想办法让它变得轻快些。”

实力阵容演绎荒诞群像,巨型装置传递危险警示

《物理学家》集结了邹易道(饰 莫比乌斯)、李晔(饰 爱因斯坦)、江佳奇(饰 博士小姐)、吴俊达(饰 牛顿)、田鸽(饰 莫妮卡)等国话中青年演员,呈现这场科学与人性的复杂较量。

剧照 田鸽(右)饰演美丽单纯的护士莫妮卡、邹易道(左)饰演莫比乌斯      摄影  王昊宸

莫比乌斯深陷道德困境、背负人类命运重担的痛苦与挣扎,两位科学家“特工”面对使命与良知相悖的纠结与不安,莫妮卡护士奋不顾身的爱与执着,博士小姐压抑至扭曲的欲望与癫狂……这幅荒诞群像,在精心编配的古典音乐、重金属摇滚和说唱音乐的交织渲染中,将戏剧的氛围如涌浪般一次次推向高潮。

剧照  摄影 闫巍   

主创团队以敏锐的当代视角和巧妙的戏剧智慧,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更具现代感的诙谐元素,每一处笑点都精准命中。除了简约的布景以外,从莫妮卡护士的小推车到博士小姐的电动轮椅,都是道具团队的精心选择,不仅在色调与形制上与整个戏剧氛围相契合,还起到了创造视觉笑点,调剂节奏的作用。在“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决斗时刻,二人手中的苹果和小提琴突然变形为两把枪,独特的创意令人拍案叫绝。

首演结束后,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指导工作    摄影 王诤

王剑男回忆说,“2008年那一版,时任院长赵有亮就调集了剧院一批非常成熟的艺术家,来帮助我这么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这次也一样,田沁鑫院长也是调派了院里的中青年骨干力量鼎力支持。今晚演出结束后,田院还亲自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先肯定了首演的成功,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她看得非常细,根据国话大剧场观众席的设置,她提议江佳奇老师可以在演出中除了平视第一层的观众,还可以适时抬头,让顶光照亮人物通体的癫狂;再比如,对于三位科学家在不同身份和状态下的表演,她建议其间的过渡还可以再明确一些。我们在听取之后,会在下面的演出中及时予以调整和改进。”

剧照  江佳奇饰演博士小姐    摄影 塔苏 

相较于2008版舞台上显著的“鸟笼”装置,新版用一座直径五米的巨型三叶扇取而代之(这显然是以经典的核辐射标志为灵感打造的),成为舞台装置的核心。当令人不安的橘红色灯光穿透迷雾,投射在不停旋转的扇叶上,寓意着人类智慧如同放射性物质般不可控地扩散时,其产生的能量既能照亮未来,也可能会吞噬文明。

剧照  摄影 闫巍   

“舞美设计张华翔提出不想弄一个常规的写实场景,想把原子能的符号用巨大的扇叶造型凸显出来,我当时就表示赞同。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这个扇叶还会旋转起来,代表了一种焦虑、一种愤怒以及一种不安。我们希望以最简洁的形式,传递出最强烈的危险警示。”王剑男说。

演员集体谢幕照   摄影 闫巍   

迪伦马特曾坦言,自己的创作“不能给予安慰,而只会令人不安”。这部反战的经典之作也让走出剧场的观众们陷入了追问与深思:莫比乌斯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博士小姐的“发疯”,是家族遗传还是另有隐情?这样的命运,对于三位毫不知情的护士而言,是公平的吗?那座巨大的三叶扇似乎仍在旋转,提醒世人不要将人类命运的舵盘交托给失控的欲望和短视的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