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武术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40℃雾都生存图鉴 | 镜相

adminddos 2025-07-28 19:17:19 2 抢沙发
苏州少儿武术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40℃雾都生存图鉴 | 镜相摘要: ...

封面图源:《风犬少年的天空》

作者 | 熊嘉琪、黄楚涵、李佳彤

指导老师 | 唐次妹

编辑 | 柳逸

(本文由镜相 X 厦门大学合作出品,入选高校激励项目“小行星计划”。如需转载,请至“湃客工坊”微信后台联系。)

由于较为复杂的地形与建筑分布,重庆一直被视作“超现实土壤”,她同时糅杂着魔幻与市井、先进与古老、火辣与松弛的个性,强烈的对比构成了这个西南城市的复杂底色。大多数时候,这座网红“8D”城市都静默在浓浓的水汽里,多雾,崎岖,淡淡的闷热。人们在“上山”、“下山”的日常中不断感受着城市的骨骼,空气中挥散不去的湿气黏糊糊地贴在脸上、背上,最后变成成分不纯的汗液,从人们身体上滑落。

直到暑期火热的阳光彻底穿破厚厚的云层直抵这片8.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浪漫”与“不凡”的城市基因才完全显露出来。

2025年7月16日,重庆市气象台再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渝中、沙坪坝、大渡口、江北等36个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日最高气温将升至40-42℃。面对熟悉的持续高温信号,重庆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却表示:“这在历年典型盛夏高温过程中,尚排不上号。”

2025年重庆是否还会再次出现和2024年一样的极端高温天气?专家指出,日前国内台风活动较为频繁,带来的云系、降雨和扰动将为局部高温带来缓解。但在这样风雨交加的夏日,重庆的居民却很难对高温掉以轻心,2024年的那场拉尼娜事件如同滚烫的烙铁一般,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炙热的痕迹。

图源:视觉中国

关于热浪的记忆:2024,反常的夏天

2024年7月至8月间,重庆全市接待游客约8319万人次,其中83.4万人次踏入展厅面积仅为2.7万平方米的中国三峡博物馆,除此之外,每天有近10万人次涌入3.15万平方米的洪崖洞,几乎所有被熟知的景点,都承受了数以千计人的足迹与重量。

那些原本仅是人们“三点一线”生活里的固定小饭馆,变成了“重庆必吃榜top10”,有着“黄色法拉利”别称的重庆的士伴随着乘客的不安与司机的得心应手在街道上飞驰出残影,带着各地口音的普通话与重庆方言在大街小巷交杂,偶然一句店家蹩脚的“渝普”逗出的笑声让窗户边的防盗栏都抖了两抖。人们在这座“火炉”里尽情挥洒汗水,释放热情,感受铁锅翻滚时扬起的火,红油沸腾时燃起的火,辣椒刺激时身体堆积的火……直到手机快报里弹出一则山火快讯,人们才轰地反应过来,这场酣畅的高温已经以反常的状态持续了约五十天。

2022年重庆山火的种种情景历历在目,抢险救灾的警铃声仿佛就在耳边,一时间,后怕、担忧、抱怨与惊讶的情绪笼罩了整座城市,人们不安地清点着那些不平常的景象:原本标志性的夜景变得昏暗,商场轻轨站变得昏黄,洪崖洞在灰暗中沦为普通的仿古建筑……

高温并没有因为大家的警觉而停下蔓延的脚步:截至2024年9月21日,重庆高温(达到或超过35℃)天气持续73天,终于迎来降雨和冷空气。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重庆高温持续时间已打破2011年的最高纪录——67天。在短暂且极小幅度的降温后,重庆又以高温状态持续了近一周时间。

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居住在重庆市万州区的万君一家从电表上的数字敏锐地嗅到了不对劲的气氛,“2022年暑假两个月交了一千五百多块电费,我看今年(2024年)就快赶上那时候了。”说完,趁着傍晚出来透气的万君笑着连连摇头,“遭不住哦这么整下去。”

每次按下空调遥控板,万君似乎都听到了微信支付扣款成功的提示音,“太黑人(吓人)了,太黑人了。”

据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的统计,2024年9月5日13时14分,重庆电网最高负荷达2837万千瓦,今年第七次创历史新高,较2023年度夏季最大负荷(2603万千瓦)增加约234万千瓦。一张张电费收据单把这个庞大的数字变得更为直观,七月至八月间,家庭月用电消费基本上都在二百到九百区间,三四百占多数。不少网友都晒出了和重庆气温一样高的缴费账单,最高的甚至达到了5974.52元(来自网友评论)。

网友晒出缴费账单(图源:网络)

万君和女儿、公公、一只长毛猫住在城区里的一套三居老房子,除了客厅,家里的三个房间都装了空调。为了节省,白天时间里,三人一猫一般窝在公公的房间里看电视、玩手机、打盹来消磨时间,不仅如此,他们还把餐桌也搬到卧室,除了上厕所,几乎所有日常活动都在这个20平的小房间里完成。偶尔,公公会因为心疼电费关一下空调,上一秒还呼呼大睡的猫听到遥控器按键音后,立马吐出舌头哈气,公公只得作罢。

对于家养宠物而言,一旦中暑2小时以上,死亡率就高达90%。这是因为一般家养宠物的汗腺并不发达,在高温中,宠物往往会比主人们更难降温,也更加难熬。当气温超过29℃时,其生理机能会被迫加强耗费更多能量维持体温,而长期维持过高的体温,会让宠物从简单的“中暑”演变成“热射病”,即高温引起的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当体内热量过度积蓄而无法散出,就会引发严重的神经器官受损,病死率极高。

2024年8月10日,IP属地为重庆的宠物博主“可可爱爱毛孩子”,因出门上班关闭家中空调,其饲养的阿拉斯加犬因高温引发心脏衰竭不治而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与关注。家养宠物会因主人一时失误忘记开空调而失去生命,那更多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的流浪动物是否会因为触碰不到的空调冷气而煎熬毙命?

城市中的猫(图源:李佳彤)

这个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统计,但只要有“一”例出现,就意味着更多。

到了晚上,万君家里三个房间的空调齐齐运作,他们在各自的床上伴随着空调运作的白噪音入睡,而楼房外部的外挂机则在轰鸣声中吐出一轮轮的热气,数以万计的热气汇集在一起涌上城市上空,与本就难耐的高温一起烘烤着还在外奔波的人们,而数不清来源的外挂机扇叶运作声交杂在一起变成了这座城市的底噪。

“去年(2023年)这个时候,晚上骑着电动车沿着江边跑,吹着风还挺凉快,今年(2024年)不行,风都是热的,”专门在晚上接单的外卖员阿林笑着坦言道,“跑一个晚上衣服后面都是白白的汗渍”。

天气的炎热与金钱的直接挂钩,让人们心里再添了一分现实的沉重。而让万君沉重的不止自己家里噌噌往上涨的电费,还有父亲和奶奶居住的农村老家迟迟不涨的用电数据。“去年我给老家装了空调,就是怕他们热,再怎么给他们说热就开空调,还是没用,空调都放烂了。”

但万君的父亲老万却并不认为家里的空调是给自己享受的,“没有空调,万君和她女儿肯定不会回老家来玩。”老万一手拿着老蒲扇扇风,一手摸着自己的头,黝黑发亮的皮肤堆出层层皱褶。

得知女儿和孙女要下乡来看望的前一天,老万拿着空调遥控器拜访了侄女一家,尽管女儿教了自己很多次怎么使用遥控器,他还是不太记得,也不好意思打电话问。

第二天,老万早上5:30起床,在太阳完全升起前去坡上给快要干枯的菜浇浇水,扛着锄头再翻到另一座山头查看枇杷树的情况,等做完这些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大概是早上八点。这时的温度已经让他觉得有点恍惚,加速回到家里后,后背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打开电扇吹了一会儿,老万开始盯着老年机上的时间发愣。

高温中的乡村(图源:陈衍帆)

等到八点半,老万忍不住拨通了给女儿的第一通电话。此时万君正在初阳下提着要带回乡的肉、水果和牛奶大汗淋漓地等待出租车,她一边看着穿着防晒衣、防晒裤,戴着防晒帽、防晒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女儿发笑,一边匆匆应答父亲已经在路上了。

老万挂断电话后,顶着太阳扫了一下院子,喂了鸡圈里的几只怏怏的鸡鸭,他不是很理解,八九点的太阳晒在背上怎么就像刀子一样刺人。盘算好时间,他到二楼收拾起那间唯一装了空调的房间,拿出了衣柜最底下的新被子,再给荞麦枕头换上了新枕单,最后按照前一天侄女教的那样,把空调开成16℃,风速调到最大,空调轰隆隆运转起来,风很大,老万很满意。

十点钟左右,老万终于看到一辆车在树影间远远驶来,他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甩了两把额头上的汗水,再扬起笑容。刚刚好,车停下来,后备箱升起,老万娴熟地从车里拿出女儿准备的东西,再引着娘俩就往家里的空调房走去。

孙女被阳光刺得皱起的眉头在进入房间的一刹那放松下来,老万提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这次看望和以往没什么不同,从早晨到傍晚不过十来个小时,短暂的寒暄与问候,再归于平淡。硬要说特别之处,就是偶尔从房间那边传来的外挂机声音让老万有些恍惚,这是今年第一次开空调,应该也是最后一次。

听着空调运作时不自然的机械音,老万感到很不安心,“这玩意儿这么小一个,能耗好多钱,开一次就可以了。”同时,他又很神气,他是乡里唯二拥有空调的人家,“我听说那边坡上一个老头儿在屋头热死了,好造孽嘛。”

有时候老万觉得农村这些老家伙和山上那些枇杷树没什么两样,在烈日骄阳下逐渐耗干储存的水分趋于枯萎,有的枇杷树很幸运,遇上了勤于管理的主人,能在叶片快要灼穿时适时搭好遮阳布,再浇点水,而有的,只能在滚烫的泥土里烫坏自己的身躯,家里的空调声对他来说就像这盆及时水。

但更多人,没有等到这盆水。

全国气象干旱综合监测图(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据重庆市应急管理局数据,2024年暑期因高温缺水造成的干旱灾害导致荣昌区、万州区、潼南区、云阳县、巫山县等35个区县102.4万人受灾,占全市总受灾人口的45%,农作物受灾面积98.2千公顷,占全市总农作物受灾面积的57.3%,直接经济损失9.5亿元、占全市总直接经济损失的17.9%。‌

看到手机上多次报道的“农村八旬老人因高温送入抢救室”的新闻,万君有些庆幸当初执意给父亲买了空调,听着空调又一次运作起来的声音,她安心地进入梦乡。

热浪里的营生

吴刚从农村到沙坪坝区做建筑工人的30年了,在刚年近半百的他看来,与五六年前相比,现在的工地条件已经好了不少,工人们居住的铁皮简易房安装上了空调,工作时间也更加灵活。吴刚所在的工地夏天上班时间是早上六点到十一点,下午一点到六点,个别工种的开工时间会调整到早上四点和下午三点后。

“热撒,要想凉快些就喝冰水嘛,仓库里头也备有藿香正气水,可以各人(自己)去领。”吴刚做泥水工时,会将半个身子探到裸露的阳台外,把水泥均匀地涂抹到外墙上。

2024年8月22日,上午11点,气温高达39℃却仍在不断上升。

阳光刺向吴刚布满汗珠的黝黑脸颊,他的颧骨、鼻梁、眉心都泛着红色。包工头李强走到建筑工人们正在工作的地方,招呼大家休息,吴刚这才放下手中刮腻子的铁铲,和工友们一起顶着烈阳去领盒饭。

热浪里的劳动者(图源:陈衍帆)

热气蒸腾,仿佛要将这一群从各乡镇汇集到此的工人们吞噬。

刚从工地走出不到50米,吴刚已经有些脚步踉跄,晕倒在了路上。“浑身出汗,腿发抖发麻,四肢僵硬,走也走不动,喘不上气,满脑壳就只想躺着,就摔在了地上。”他一边回忆,一边比画着自己当时“双手手腕相对,蜷缩在胸前”的姿势,露出痛苦的表情。他忘了自己是怎么被送到诊所的,慌乱中不知道是谁扶了他一把,往他嘴里灌了些水。

吴刚的晕倒是因为中暑和低血糖。

中暑分为先兆、轻症、重症三阶段,在工地这样高温高湿的户外,人们可能几小时内就会出现重度中暑——出汗过多后肌肉抽搐、头晕恶心、晕厥。

高温最严重时,体温持续升高,若来不及散热可能会导致人体患上热射病,造成器官衰竭,用患者的话说,“五脏六腑像被水煮过一样”。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费军指出,热射病在没有经过治疗的情况下病死率可以高达20%至70%,50岁以上的病人致死率可以高达80%。

但吴刚并不知道什么叫“热射病”。在诊所的小床上醒来后,他拔掉了输液管,诊所里的医师建议他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他拒绝了。和农村里不愿意开空调的老人一样,吴刚也不愿意在自己身上花费额外的钱,“只是中暑嘛,回去喝两瓶藿香正气液就行了,哪里用得着去医院浪费钱,这个钱要留到给娃儿下学期开学交学费。”

2024年8月21日—25日,重庆市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北碚、沙坪坝等9个区县及中心城区的部分地区连续5天日最高气温超过40℃,而铜梁、永川等10个区县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超过40℃。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了多例热射病患者,其中一位84岁的潘老先生在高温天气下外出喝茶,后中暑昏迷,送医时体温更是直接达到40.1℃。

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吴刚”们仍无法停下工作,在ta们眼中,“比高温更可怕的是没有收入”。

2024年8月26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气象局升级发布高温中暑一级预警。有关地区和单位按照高温中暑一级应急响应要求,开展高温中暑病例监测报告,在车站、码头、大型活动等重点场所设置临时医疗点,以保证户外人民在高温天气下的安全。

除了本地居民和户外工作人员,远道而来的游客们也不断被腾腾的热气裹挟着,感受着 “火炉”重庆的火热底色。

白天热,晚上也热。这份热,让人心神不宁,但李子坝、洪崖洞等重庆网红景点的人流量却并未下降。中午12点,为了抓拍轻轨穿楼,李子坝观景平台仍聚集了不少游客。夜晚22点, 被洪崖洞吞入的人潮里,夹杂了无数在地摊上摆放着“快速通道10元一人,不排队”的标语。黄牛贩子瞄准了景点内人潮涌动中神色着急的游客,兜售带路服务。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开帖售卖“带路服务”的卖家表示,在八月重庆高温时,在景点以10元一人的价格带路,一天至少可以赚到500元。

重庆市气候中心的工作人员称,重庆的复合极端高温事件,不是年年存在,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生概率在变大。

高温下,洪崖洞吊脚楼群的街头摄影师,出片率和收入也都大大降低。10块钱一张的游客照里,游客的妆发被汗水打湿,以往洪崖洞高楼幕墙的绚烂灯光因限电政策关闭,少了金碧辉煌感,灯光不再沸腾,只留下星星点点的光斑闪烁。摄影师小李称,限电后,每天拍游客照赚到的钱比从前少了接近200元,“有的人觉得灯光没有网图那么亮了,还要退钱,那我们能怎么办?”

甚至,洪崖洞还可能提前熄灯。

灯火通明的重庆(图源:马志远)

2024年8月27日重庆市发改委发布的《致全市市民的节约用电倡议书》提出了五条倡议,包括:公共商业场所减少照明、电梯、电器展示等用电的措施的建议。

用电倡议书发布没几天,洪崖洞比往常提前了一个小时陷入黑暗。来洪崖洞打卡拍照的何谷在小红书上发帖称,九点五十刚到大剧院的拍照机位,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洪崖洞熄灯了,连一张照片也没拍好。

2024年,当游客还在热浪翻腾的街头漫步时,重庆多地的学生们都已接收到了延迟开学至9月9日的通知。

而在延期两次后,学生们还是重返了接近四十度高温的教室。

当年9月20日,重庆市南岸区的江南小学因没有空调,只能为学生们订购冰块用于降温。老师们不断叮嘱学生课间尽量少到室外、不要打闹。昔日热闹的教学楼走廊也在高温下变得安静,只剩三三两两从教室回到办公室的步履匆忙的老师。但在开学第二天,仍有学生中暑。五年级的杨华宇刚从学校回家后,便告诉妈妈自己感觉头晕眼睛花,被带到医院检查后被医生确诊轻度中暑。

一批又一批的冰块被运往了没有安装空调的学校里,每两排座位间便会放置一大桶冰块,用于降温。有不少家长在家校群里反映,冰块规格为45*20*40,一块50元,一天至少需要20块,花费1000元,可教室还很热,冰块价格也开始涨价。“这冰块又贵降温效果也不大。没办法,怕孩子在学校中暑,能有一点作用是一点吧。”

家长们需要冰,在合川、彭水区县的土地则需要江水。

截至2024年8月12日8时,重庆市合川、彭水等33个区县部分地区土壤轻到重度缺墒,其中大足、荣昌等8个区县部分地区土壤中度缺墒,奉节、巫溪、巫山等3个区县部分地区土壤重度缺墒。重庆7条河流断流,1座水库干涸,476眼机电井出水不足,27.60万人、8.24万头大牲畜因旱临时饮水困难。

万君71岁的舅舅回忆说,年轻时,江边长大的重庆人还爱去江里游泳纳凉。嘉陵江与长江相汇于朝天门,围成了狭长的渝中半岛,重庆人就在这片三面环水、一面通陆的地带建起了江城。而在超高温的天气影响下,江岸边的水位下降。原本潮湿柔软的河床也裸露在热潮之下,逐渐干涸龟裂。

龟裂的河床(图源:pixabay@Engin_Akyurt)

正午烈阳的威胁,除了水资源的骤减,还有山火。

根据重庆市林业局相关数据,受持续高温干旱影响,重庆江津、大足、铜梁、巴南等区先后发生山林火灾5起,受害面积122.6亩,经市区两级全力扑救后熄灭,无人员伤亡,分别较气候相当的2022年同期减少81.5%和96%。

摇蒲扇的夏天

犹记得2022年的夏季,重庆山火火势之大,甚至是当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未曾见过的。

2022年8 月17日晚,重庆涪陵区北山坪和大梁山分别爆发山火,第一次山火持续了将近30小时。在扑灭明火后,又于18日晚上复燃,一直到20日早上8点,明火才基本扑灭。8月20日—21日,重庆巴南、北碚、大足、铜陵、开州等地相继爆发山火。2022年的山火给重庆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这座常年遭受高温的城市不断完善着自身的防火政策。

重庆市相关部门在2024年高温期间不断监测气温,截至8月24日,重庆市已有超过20个区县发布森林防火禁火令、封山令,多个景点、公园暂时关闭。

农村里的老人躲在屋檐里乘凉,城市的老人则不同,他们昔日喜欢聚在公园下棋打牌,如今只得转移阵地——轻轨站。重庆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设置了140个纳凉区。纳凉区里的居民有下象棋的,有摆沙滩椅和野餐垫睡觉的,也有坐在台阶上发呆的。这不是海滩,而是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轻轨站。

更多的人抱着同样的想法,住在附近小区的大爷王福每天早上七点半便拿着便携凳出门,在路边摊边随便扒了两口凉拌小面就去往轻轨站,和邻居们说说笑笑间一坐就坐到晚上十点多。王福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笑着说“屋头舍不得开空调,我一个人在屋头浪费电费哟,这儿凉快还不要钱。”

隔壁的婆婆则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摇着蒲扇,在哄着孩子睡觉的同时还不忘和身边同样带着孙子的奶奶小声闲聊,“小孩子嘛,老吹空调对身体不好哟。”

主城以外,更多区县的老人们则以各大商场和超市为根据地,他们要么三五成群坐在冰凉的瓷砖地板上玩着扑克牌消磨时光,要么聚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聊到困倦了,就靠着墙壁小憩一会儿。找不到客人的“棒棒”们环抱着扁担蹲坐在商场的各个角落,感受着这份没有成本的凉爽。

重庆高温时的商场,不只提供美妆与时尚、青春与浪漫、美食与惬意,更为这群老年人打造了一个因为“不浪费”而内心平静的纳凉地。

早已被现代人遗忘的蒲扇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重庆街头,老人们几乎人手一把,他们不停地摇着蒲扇,仿佛摇着摇着夏天就过去了。

纳凉点里的人(图源:陈衍帆)

蒲扇一上一下间,无数个带着欢笑与忧虑、乐观与哀愁的平凡生活片段就这么共同组成了独属于重庆的不平凡的高温记忆。

从单纯的防暑降温措施发展到全面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逐年增长的不仅是重庆市政府对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重视,更是对高温天气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的防范意识。面对未来随时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灾情预测与防范、政策保障与兜底是每一个共处风险圈的人真正的底气。

又到了晚上,随着空调启动,万君关了灯,靠在床边刷着全球变暖的科普视频,似懂非懂地听着,在专家提到“天气过热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时,她在黑暗中摸索着空调遥控器,按下26℃节能模式,“只希望明年莫这么热了哦。”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