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相关情况充分释疑,既是对所涉学生负责,也是学校政策公开透明的应有之义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广东财经大学多名即将入学的硕士新生反映称,接到学校通知男生将入住的28栋宿舍楼和此前校方招生宣传的33栋研究生宿舍楼并不一致,“条件更差、费用更高”。同时,33栋宿舍楼部分房间被改造成了对外经营的公寓,学生认为此举违反规定。

↑学校公众号展示硕士研究生宿舍情况。图据澎湃新闻
招生宣传通常都会展示学校最好的一面,这是人之常情。只不过,招生宣传能否和现实情况一一对应,主要还得看学校对待学生的态度。当新生真正入学时,是否一定就能为其分配此前宣讲所称“学校最好的宿舍”,恐难言必然。
只要没有形成口头或书面上的明确约定,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新生入住的宿舍。当然,这可能会造成一个不良后果,那就是学校没有履行招生宣传的部分内容,或影响下一年的招生口碑。
而更大的问题可能在于,学校的不同宿舍楼进行区分定价,是否符合标准?据报道,有学生被安排至28栋宿舍楼,2025年住宿费为1600元/年。而他找同年级女生了解,她们入住33栋宿舍楼,住宿费为1300元/年。对此,校方表示,两栋宿舍楼区别主要在于28栋楼为引资兴建,33号楼为非引资建设。
查阅广东省《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高等学校收费管理的通知》发现,关于该省高校学生宿舍住宿费的标准,“引资新建公寓”有6种不同定价,分别对应不同条件的宿舍。根据今年7月广东省发改委在对网友的咨询答复中称,该收费标准仍现行有效。学校不妨根据相关明确规定,详细回应学生提出的住宿费异议,比如两栋楼的具体条件差异是什么?为何看上去条件差的宿舍楼收费高?而不是简单一句“引资兴建”,反倒招致更多质疑。
此外,学生称33栋宿舍楼的一部分被用来对外经营,这同样需要学校给出明确答复。媒体向所涉对外经营的公寓咨询入住情况,该店相关人员明确表示系住校内。而相关规划设计显示,33栋宿舍楼设置为学生宿舍。如此一来,在学生住宿需求尚未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学校将宿舍用于商业出租,是否合规?对相关情况充分释疑,既是对所涉学生负责,也是学校政策公开透明的应有之义。
高校是传道受业解惑之所,其应对学生不满的具体行动,也是学校教书育人能力的直观体现。当学校以身作则带好头回应学生关切,学生自然能从中找到正确的参照坐标。
由此事想到近几年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高校还给不给学生提供宿舍。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部分高校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愈加凸显,有高校明确表示不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宿舍。其中释放的信号包括,大学应该更聚焦于教育与学术研究,而不应将更多精力分散在可以由社会化服务承担的住宿任务。
两相对比来看,高校住宿问题仍是学生关心的重点,甚至影响他们对学校的选择,如何在住宿分配上平衡学生诉求和学校规划,需要高校不断探索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原题为《高校招生宣传与实际安排宿舍不符,入学新生能不能较这个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