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185亿跨境并购!京东“剑指”德国老牌零售巨头

adminddos 2025-07-29 16:31:13 3 抢沙发
185亿跨境并购!京东“剑指”德国老牌零售巨头摘要: ...

记者 | 石潇懿

京东又要有大动作了。

当地时间7月24日,德国零售巨头Ceconomy公告确认,正在与京东深入洽谈潜在收购事宜。公告称,京东正考虑发出公开收购要约,对每股Ceconomy股份出价4.60欧元现金。

Ceconomy表示,截至目前,双方尚未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因此不确定京东是否会提出正式收购要约。

据了解,本次潜在交易对Ceconomy的估值约为2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若交易达成,将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的新纪录。

“全球织网计划”面临时间焦虑

2014年,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表态,国际化是他“心里面最后一个梦”,京东由此开始了出海旅程。那时的刘强东断言,“是否国际化,决定了京东未来的生死”。

直到最近几年,京东的全球化布局才渐显峥嵘。

2021年京东物流开始推进“全球织网计划”。2023年6月,京东集团CEO许冉称,京东物流已在海外拥有近90个仓库,总管理面积近90万平方米。到2024年11月,京东物流已完成大洋洲、南美洲及北美洲三大洲13个国家的快递寄递服务,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阿根廷等国家。

2024年12月,京东物流发布“全球织网计划2.0”,推进三网建设——全球仓网、快递网、航空网,并宣布京东物流至2025年底,全球海外仓面积将新增超100%,并以此构建海外仓配“2-3日达”时效圈。据悉,这一时效圈将覆盖全球19个国家、超50个海外自营仓。

但现实进度与目标仍存差距。公开资料显示,京东国际业务在十年里换了至少五任负责人。这期间,京东尝试又关停了至少两个重点海外业务。

频频换人,一方面可能体现了刘强东对相关业务进展的不满;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业务本身的不稳定性。有京东内部人士评价其国际业务历程时称,“急于求成,短期内投入大量资源,但忽视了过程”。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京东物流收入占比15.6%,增速稳健,但利润率仅0.3%,物流基建投入增长22%,物流业务重资产属性,包括仓储、配送网络建设等导致的成本压力不言而喻。

更关键的是,京东的核心优势——以“仓配一体”为核心的极致物流体验,在海外市场尚未形成壁垒:在东南亚,极兔去年凭借与OPPO系资源的协同和低价策略占据了28.6%的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在中东,本土电商平台Noon依托主权基金支持快速扩张;在拉美,Mercado Libre作为区域龙头,市占率超50%。

据eMarketer最新预测,2025年底全球电商销售额较上年增长6.8%,这已是该增速连续第二年放缓,但新兴市场预计仍保持20%以上高增长——东南亚(25%)、中东(28%)、拉美(22%)成为核心增量市场。

这些区域的共同特征是:本土电商尚未形成绝对垄断,且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东南亚咨询机构Rocket Equities去年指出,东南亚各国物流成本占GDP的平均比重长期维持在20%左右,这一数值显著高于中国。

对京东而言,通过收购快速补足“本地化运营+物流网络+政策合规”三大短板,是抢占窗口期的最优解。

成功并购的几率有多大

德国消费电子零售巨头Ceconomy成立于2017年,其前身是麦德龙集团(Metro Group)旗下的消费电子业务板块。旗下核心品牌包括MediaMarkt和Saturn,在欧洲多国运营超过1000家门店,覆盖电脑、手机、家电等全品类电子商品。

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下降1.6%至52亿欧元,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也仅为1000万欧元。尽管线下业务受电商冲击,但其在线销售额却逆势增长7.4%,达到近13亿欧元,占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不过相比纯线上电商平台以及一些成功转型的零售企业,Ceconomy的线上业务占比仍较低,增长速度也有待提升。

Ceconomy的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其中Kellerhals家族作为MediaMarkt的创始人后代,持有约30%的股份,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Haniel家族、Meridian基金会以及Beisheim基金会也分别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这种股权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为京东的收购提供了便利。电商专家兼博客“Exciting Commerce”运营者Jochen Krisch表示,中国各大电商平台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被视为Ceconomy的潜在买家。

不过,股权收购过程仍或有阻碍。Ceconomy第一大股东Kellerhals家族和第二大股东Haniel家族,两者均为拥有百年历史的欧洲资本集团,对向中国企业出让股份持谨慎态度。部分机构投资者担忧京东可能将Ceconomy的供应链与ochama品牌整合,导致原有业务模式失衡。

此外,Ceconomy在本土经营过程中,还面临线下门店面临租金成本高企、数字化转型滞后等问题。若京东沿用国内“重资产+强管控”的模式,可能与欧洲本土团队的运营理念产生冲突,因而其后续发展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京东首次向Ceconomy伸出橄榄枝——2023年双方曾就并购计划举行谈判但未果。如今二次发力,相信京东已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京东给出“高阶出海”的范本

今年6月,刘强东召开分享会时公开表示,“京东未来最重要的业务之一是国际业务,我们在欧洲干了三年,现在欧洲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还不够,还得再干半年,干到今年年底,明年才能开始营业。”

结合此次收购的最新动态来看,京东将完成从“基建建成”到“开始营业”的角色转变。

若京东对Ceconomy收购成功,京东将一举获得Ceconomy在欧洲广泛的线下门店和庞大的仓储系统。而MediaMarkt和Saturn零售网络将成为京东打开欧洲市场的桥头堡,助力京东在欧洲市场与亚马逊等电商巨头展开更有力的竞争。

再结合近五年京东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的布局,不难看出京东的全球化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围绕物流基建、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三大核心能力展开。 

以往,中国企业出海多采取“贴牌销售”(如在亚马逊平台开店)或“高额补贴营销”(如Temu的补贴策略)等模式,而京东则直接收购本地龙头企业,构建“本土化品牌+本土化团队+中国供应链”的组合模式,用185亿购买欧洲人对老品牌的信任,给出了“高阶出海”的范本。

无论此次收购能否顺利推进,京东至少已向外界释放明确信号:中国电商并非只会瞄定国内市场陷入“内卷”,若真正布局海外,完全具备将他人“主场”转化为自身“后院”的实力。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