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电话 6 分钟扣款超 600 元,莫名其妙 " 被 " 投保了两份商业保险。近期,在投诉网站及社交平台上,一些打着 " 就医补助领取 " 幌子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的陷阱引发热议。被骗的受害者接到电话后,以为自己获得了保障,但实际上,这都是保险公司推销人员的套路。

前不久,市民赵先生就接到了这样的电话,通话持续了 6 分钟。

随后,电话那头的客服要求他搜索 " 安健保 " 公众号,并按照要求操作。但赵先生还没输入支付密码,就显示快捷支付功能已开通,刚挂电话就发现账户已经有三笔扣款,分别是 0.6 元、62.55 元和 626.13 元,用于购买 2 份保单。

赵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类似投诉自去年起便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投诉人可能会被引导至关注不同的微信公众号,如安享保、有康保、明天保等,还有投诉人通过短信链接被诱导到投保页面。

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 " 有康保 " 还是 " 天天有保 ",这些通过 " 就医治病补贴 " 话术诱导个人进入投保页面的保险公司,竟然都是持牌的正规机构。
套路满满的推销电话,背后指向的竟然是正规的保险机构。他们究竟用什么幌子,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真的在领取 " 就医补助 " 呢?
记者总结发现,电话销售人员的通篇话术,都在混淆商业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利用人们对医保的高度关注,引导对方按指引操作,不会提及领取及购买的是商业保险。并且,对方宣称投保链接只有当天有效,制造了一种紧迫感,但实际上,记者第二天点开链接,依然可以进入投保页面。

此外,销售人员也不会提醒客户关注健康告知、除外责任等关键信息,这可能导致客户花钱投了保,但因不符合健康告知而无法获得理赔。还有的客服用小额保大额的话术诱导,而实际保障严重缩水。

当用户按指引操作时,页面会弹出快捷支付签约页面,只需输入手机验证码,签约后点击同意并支付,无需输入支付密码即可投保成功。后续的支付、自动扣款、还款等交易均无需验证银行卡密码。

看似是诈骗公司,但点开链接后引向的却是正规的保险公司,持牌机构为何 " 剑走偏锋 "?这种 " 局 " 如何破?谁来管?
律师岳雪飞表示:我觉得这些保险推销行为是在故意误导消费者,这些行为都可能侵犯了消费者的一个知情权和选择权。它其实是涉嫌了欺诈销售。根据我们国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的规定,他应该赔偿消费者的损失,还应该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保险公司它是可以将自己的对外销售保险的业务进行外包,比如说我们的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公司等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曾经发布了一个保险销售行为的管理办法,第九条也是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于其具有保险销售业务合作关系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行为的合规性监督,如果发现保险中介机构在从事保险销售中存在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合作协议要求情形的话,那么保险公司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和督促纠正,并追究保险中介机构的一个责任。
那么面对类似这样的一个行为的话,一个就是我们消费者一定是要提高警惕,我们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另外的话我们有关部门,要对这样的保险公司和保险机构进行一个监管,对于他们的这种违规销售行为呢要加大这种查处的力度。正规的保险公司也应该强化内部的管理,规范自己的一个销售行行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