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新浪财经上海站 时行工作室

7月30日,(301399.SZ)公告宣布聘任47岁的张锐为公司首席运营官。

这位曾在丹佛斯、格兰富、威乐等国际工业巨头任职的行业老将,成为这家市值35亿元的换热器企业最年轻的核心管理层成员。
翻开张锐的职业档案,几乎是一部外资工业企业在华发展的缩影。
从丹麦丹佛斯的销售工程师起步,历经三花丹佛斯的亚太区销售经理,再到美国雷勃、丹麦格兰富、德国威乐的中国区高管,二十余年职业生涯全部锚定在暖通与流体机械赛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威乐中国掌管配套及工业事业部期间,正是国内数据中心液冷技术爆发的关键期。
这段履历恰好切中英特科技近年来重点布局的液冷散热器业务——该产品已成为其拓展数据中心市场的主力军。
张锐的职业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离开外资体系后,他在蒙特空气处理设备短暂执掌工业事业部,短短不到半年便转投英特科技。
正值英特科技上市后首次营收业下滑(2024年净利润骤降41.25%)的关键时刻,而张锐擅长的工业领域销售体系重构,正是这家以技术见长的制造企业亟待补足的短板。
在张锐空降之前,英特科技的管理层构成堪称典型的家族企业架构。
董事长方真健与董事陈海萍的夫妻组合共同控股公司,通过直接持股和控股平台安吉英睿特合计掌控超50%股权。

薪酬结构更凸显家族印记:2024年方真健以98.7万元年薪居高管之首,而作为共同实际控制人的陈海萍仅领取33万元董事薪酬,在核心管理层中垫底。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完成的财务权杖交接。
36岁的裘尔侃接替元老王光明出任财务负责人,这位拥有国际商务管理硕士背景的少壮派,早在2017年就进入英特体系担任总经理助理,2020年起执掌董事会秘书要职。
其35万元年薪虽低于其他高管,但13.7万元的年度增幅却是全管理层最高,暗示着对其岗位价值的重估。
近一年英特科技董监高变更达2人次,这个数字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并不显眼,但人事变动的质量传递出深层信号。
王光明卸任财务负责人后保留副董事长职务,其投资背景(曾任多家创投公司董事长)与公司当前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技术出身的方真健继续兼任董事长与总经理,保障研发基因延续;而朱胜民、申屠永学等生产研发系高管薪酬稳定,显示制造根基毫不动摇。
新任COO张锐的职责范围直指运营效率痛点。
2024年公司营收下降7.4%的背景下,董事会仍通过10股转增4.5股的资本公积金转增方案,透露出对产能扩张的信心。
其主打的高效换热器产品正面临采暖、制冷等传统市场需求波动,而数据中心液冷、工农业应用等新场景的开拓,亟需张锐这类具备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的操盘手。
截至2025年一季度,英特科技前十大股东持股占比高达76.55%,实际控制人方真健个人持股超43%。
这种股权结构在决策效率上具有优势,但机构投资者占比为0的数据也暴露市场顾虑。
张锐的任命可视作治理结构优化的关键落子。
作为首位非家族背景的运营负责人,其职业经理人属性既补充了管理层多样性,又避免触及核心控制权。
在19.28元/股的股价低位(较发行价43.99元跌去56%),这位拥有复旦大学MBA学位的COO能否撬动运营杠杆,将成为检验英特科技治理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当外资企业培养的精英开始向国产专精特新企业回流,中国制造业的隐形冠军们正迎来技术攻坚与市场突围的历史性窗口。
这家扎根浙江湖州20年的换热器企业,其突围轨迹恰如它的产品特性:在热交换中找到平衡,在温差中捕获能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