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纪念|许知远谈许倬云:自历史中来,又如此关切现实

adminddos 2025-08-05 15:42:11 1 抢沙发
纪念|许知远谈许倬云:自历史中来,又如此关切现实摘要: ...

当地时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曾两度采访许倬云的《十三邀》主持人许知远,对澎湃新闻记者如是感怀许倬云先生:“除去了不起的学识与洞察,他对身体残缺的克服,更带有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在他晚年,他更是作为一种精神偶像、智者的面貌出现。”

8月4日,得知许倬云去世的消息,许知远在朋友圈发文悼念。

许知远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大学时代,我就是许先生的读者。2019年,我们初次见面,比起学识,我更被他的人格触动,他有一种深切的历史关怀,一种士大夫式的忧患意识。这期节目播出时,正是疫情暴发时,他那种宽阔的胸怀、真挚的情感,一下子给很多人带来巨大慰藉。对于年轻一代,他的思考与表达,自历史中来,却又如此关切现实 。许先生也帮我再度确认了历史精神与人文意识的重要性。”

《十三邀》第八季第一期拍摄于2023年春天,王小波忌日那天。1984年,王小波赴匹兹堡大学求学,在那里遇到了许倬云。

图片来自“单读”微信公众号

许知远曾在文中写道:我为许倬云而来。在北大读书时,除去王小波,我也被一套三联版的白色封皮商业丛书吸引,其中有两本《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管理》,我记住了作者的名字许倬云,一位台湾学者。彼时,我的志向是成为跨国公司的管理人才,这位许先生则给了我一个意外的视角——刘邦、朱元璋的故事,也能与领导力、管理学这些现代概念产生关联?我迅速抛弃对商业的兴趣,许倬云却成为我智力成长中的重要激励。我也发现,那两本小册子不过是他的无心之举,他的研究范畴从西周文明、汉代农业到整个中华文明的转型。他还是一位强有力的学术领导人,以促进美国与中国的学术交流为己任。他有着令人震惊的开阔性,横跨在新旧、东西两个世界间。他最令我钦佩的,不仅是知识与思想,更是生命体验与人格感召力。他在一个动荡时代里成长,关心广阔的人类命运,奋不顾身地投身其中。知识也因此得以复活,思想更富生命力,他像是另一种活生生的博物馆。我尤其忘不了他讲述的抗战经历,尽管山河破碎,他能感到中国人的自尊与温暖,讲述时,他哭泣起来。

许知远向澎湃新闻记者忆起最后一次见到许倬云的情景,“那是2023年4月,我再次去匹兹堡。他刚从一场折磨他很久的病痛中恢复过来,状态比我们想象的都好。他也很欣喜,自己的经验与思考能对年轻一代,产生新的影响。我记得,我们一起看着窗外,听他感慨春色。你感觉,你被包裹进一种山河故国的情绪中。”

2020年,《十三邀》第四季播出之时,碰上疫情席卷全球。许倬云在节目中所言“往里走,安顿自己”,在中文互联网产生了绵长的回音与慰藉。

2024年,《十三邀》第八季开篇,许倬云在节目中为中国未来发展号脉,一字一句激荡在观众耳边。

随着两季《十三邀》的播出,许倬云在节目中的众多金句广为流传,许知远则说,对他触动更强的是这句话——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许知远说,“这种开放性、对世界经验广泛理解,在此刻尤为重要。”

许知远仍旧对许倬云的家中气氛感到怀念,“总给我一种平静感,在平静中,又一个很辽阔的世界充盈其中。”在《十三邀》里,记录下了许多许倬云、孙曼丽夫妇的日常互动,许知远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在我心中,那可能就是理想的夫妻模样,建立于一种理解、平等,以及一种深沉依赖的关系。我们被师母的爽朗笑声吸引,她真是有女中豪杰的潇洒,同时又非常细腻。她做的蛋糕的确很好吃。”

许知远特意分享了2019年与许倬云、孙曼丽夫妇初见面时拍下的照片,“我一直很喜欢这张照片,室内中洋溢一种温暖与喜悦。我们初次见面,却有种难言的亲切。”

许知远特别喜欢这张与与许倬云、孙曼丽夫妇初见面时拍下的照片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