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基绿能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李振国
同质化的红海厮杀,令光伏产业深陷恶性竞争泥潭。乘风起势的BC阵营不愿再卷:协同创新、生态共生,正在将“生而高效”的BC技术从小众赛道推向舞台中心。
“BC技术作为晶硅皇冠上的明珠,是单结晶硅时代的终极技术路线。我们既要把BC技术更广泛地推向市场,又要避免重蹈光伏行业过去的覆辙,构建起BC技术护城河,将令行业更加良性可持续地发展。”隆基绿能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李振国在近日举行的2025 BC生态创新峰会上表示,隆基坚定选择BC路线,不仅基于对BC电池技术本身未来大势的笃定,更源于其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内核的高度契合。历经多年高增长、从技术水平到产能规模全面引领全球的中国光伏行业已进入发展新阶段,呼吁新模式、新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在会上展望称,BC技术从国内几乎没有量产,到短短两年快速扩容,今年预计有45-50GW的量产规模。由于其可观的降本空间和高拓展性,BC技术预计还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
以更深入的技术协同驱动BC降本增效、扩大市场,与此同时又要杜绝技术扩散、拉长技术红利期,看似矛盾的“天平”两端,知易行难。隆基,拒绝走老路。
BC,大有可为
与N型技术中阵营相对庞大的TOPCon和异质结路线相比,BC技术虽历史悠久、师出名门,但曲高和寡。作为一种背接触电池技术,BC的最大特点在于电池正表面无任何栅线遮挡,吸光面积最大,且十分美观。它的另一大优势是兼容并蓄,不断吸收其他晶硅技术路线的工艺优点和钝化技术来提升转换效率。尽管BC技术长期占据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记录榜榜首,却一直受限于较高的量产成本,发展较为曲折。
近年来隆基绿能、爱旭股份等企业的持续投入打破了僵局,BC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大大提速,追随者众。今年6月举行的SNEC展会上,22家企业展出了BC组件产品。
这也足以佐证,行业苦同质化久矣,寄希望于差异化优势打开盈利空间。在下游端,自2024年8月华能集团首次在招标中单独设立1GW BC标段后,其他大型能源集团纷纷跟进,2025年以来的集采项目中,BC组件相较TOPCon组件保持着0.04-0.06元/W的稳定溢价。
“晶硅xBC太阳电池会大有作为。”沈文忠分析称,当前的主流技术TOPCon市场占比70%,但已明显饱和,近1000GW的庞大产能对应400GW的产量。“未来BC与TOPCon将平起平坐。未来三五年,BC的产量预计可达到300乃至400GW,较目前的规模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他还强调,基于国内成熟的PERC、TOPCon和异质结产业化平台,激光图形化和非银金属化的快速应用以及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配套发展,T(H)BC电池技术将快速普及。
BC的结构决定了清晰的降本路径和巨大的降本空间。李振国认为,待下一步贱金属等技术规模化应用后,BC的性能和成本竞争力将进一步凸显。
“TOPCon的红利已过,抓住T(H)BC电池发展良机的企业有望成为下一轮行业洗牌(TOPCon)后的龙头企业。”沈文忠认为,产业协同是技术突破的关键,适度超前的产业化策略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隆基绿能投身BC技术长征已有8年之久,是多项B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今年4月,隆基宣布其HIBC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7.81%,逼近晶硅电池29.4%的理论极限。两个月后的SNEC展会上,该公司又宣布HIBC组件规模化量产,组件功率突破700W,量产效率高达25.9%。这意味着与市场主流的TOPCon组件功率相比,拉开了约2个百分点的差距。
到2025年末,隆基的BC二代电池和组件产能均将提升至50GW。但技术门槛更高、工艺更复杂的BC技术产业化之路非一己之力所能及,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支撑。“独行者快,众行者远。”李振国道出了隆基BC生态圈建设的初衷,称这是“对未来产业协作模式的邀约”。
2023年9月,隆基正式启动BC生态圈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隆基已累计与全球191家生态伙伴展开技术对接,与44家合作方达成55项合作,涉及硅片、电池、组件、材料、设备等多环节。在2025 BC生态创新峰会上,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星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阴海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签约加入隆基“众行者计划”, 成为BC生态的重要成员,全球BC生态协同创新中心同日揭牌。
BC,不愿再卷
BC生态圈中的企业,不再是单纯的“供应商”。
“早期比较开放或者开源的体系有时代背景和意义,它加速了整个中国光伏行业技术的扩散和发展,但一旦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种体系的弊端和对创新者的伤害就显现出来。”李振国剖析说,光伏行业在过去20年里飞速发展,但几乎任何一项创新都迅速成为行业的公共知识。在行业供应短缺的时候,这种现象对创新者、先行者不会形成伤害,反而促进了行业的知识大爆发。但当产能过剩到来,这令全行业受到伤害。
这也是TOPCon短短两年便耗尽技术红利留下的教训——2021年以来,大量企业竞相上马TOPCon技术,设备企业甚至为一批跨界企业提供“交钥匙”一站式服务,新技术快速扩散,导致市场涌入大量同质化产品,产能急剧过剩。
“过去一两年,用哀鸿遍野来形容光伏行业不过分,需要反思。”李振国认为,全链负盈利、技术短周期、行业无壁垒令全行业失血至深。隆基为此重塑上下游合作机制:自主创新、协同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业务保护。在三星、LG、苹果、特斯拉等企业身上,这种产业链合作模式十分成熟,LG的核心供应商很难同时又是三星的核心供应商。
他特别强调,对于在关键技术上拒绝选别站、想为全行业“交钥匙”的供应商,隆基现在敬而远之。
双方的强排他性合作催生了收益上的强锁定。

协同共筑BC生态主题对话
与隆基合作开发BC串焊机的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个典范:双方合作四年以来,宁夏小牛拿到了隆基多达10亿元级别的设备订单,且保障了30%左右的核定毛利率。“我们不去压价,不去竞标,而且形成的效果是四年来这个设备在外界并没有被泄露,他的同行也造不出来。”李振国称,未来隆基将投入更多资源和努力,让BC生态圈伙伴不仅获得项目本身收益甚至超额收益,也获得知识产权红利。
创新峰会上,多家企业分享了BC生态创新合作案例。深圳市石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隆基在石墨舟联合开发方面既实现了降本提效,又增加了石金科技的新增业务收入,在热场协同创新方面实现耗材模块化、生产标准化,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宝钢股份与隆基研发高强钢边框替代铝边框,提质降本,与隆基共塑零碳未来的材料基石。杭州福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隆基协同攻关高反黑背板技术及其他光学材料,开发出适配工商业、户用等场景的BC组件解决方案。
光伏产业正在进入“主力能源转折期”,仅靠一家企业无法完成从“便宜”到“好用”再到“离不开”的跃迁。光伏产业的未来,系于创新,成于协作。从笃定单晶技术路线开始,到当下的BC技术产业化,隆基始终信奉“众行远”哲学,也坚信协同创新的生态圈会为产业、客户、合作伙伴带来更为丰硕的成果。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陈志敏在会上表示,BC技术是光伏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利用‘共筑BC生态、共赢光伏未来’峰会,积极搭建BC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创新生态,展现出了引领产业升级的前瞻视野与开放合作的格局担当。期待在隆基和各位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生机勃勃、创新涌动的BC生态能够加速形成,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