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散打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147家非上市险企期中数据出炉:5家企业“挂科”、财寿险利润双增

adminddos 2025-08-07 20:07:37 3 抢沙发
苏州少儿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散打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147家非上市险企期中数据出炉:5家企业“挂科”、财寿险利润双增摘要: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截至2025年8月初,有147家非上市保险企业(下称“险企”)披露了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在已经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中,有5家因综合风险评级处于偿付能力不达标状态。除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外,偿付能力报告中还披露了险企的保费收入、利润等业绩数据,让市场得以观察非上市险企的经营情况。

  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仍有十几家险企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其中,瑞华健康保险因技术原因延期披露,而其他险企已经连续多个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 

  5家险企未达标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偿付能力充足率是评价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核心指标。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包括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3个有机联系的指标。保险公司须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三项指标,才能被认定为偿付能力达标。

  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上半年,华汇人寿、华安财险、安华农险、亚太财险以及前海财险等5家险企,因为综合风险评级为C类而成为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差等生”。

  具体来看,华汇人寿已连续13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C类。华汇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因公司治理相关问题整改工作尚未完成,监管部门于2022年一季度将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由B类变为C类。目前公司偿付能力充足,资产流动性较好,偿付能力风险(除公司治理相关风险外)处于较低且可控的状态。

  安华农险也存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安华农险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公司2024年四季度及2025年一季度法人机构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结果均为C类,主要原因为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风险。根据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有关整改工作,已取得实质进展。

  华安财险、亚太财险、前海财险则面临着管理层频繁变动、股权质押等问题,其中亚太财险和前海财险的经营挑战不小,连续几个季度亏损。 

  寿险利润分化

  得益于会计准则的切换、资本市场向好等因素,寿险企业的整体利润增幅较为明显。

  根据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非上市人身险企业实现净利润超290亿元,而2024年同期则盈利不足百亿元。同时,亏损险企数量由30家减少至21家。

  具体来看,泰康人寿、中邮保险分别以159.98亿元、51.77亿元的净利润排在非上市人身险企业中的前两位,且呈断崖式领先。此外,工银安盛、中意人寿、中信保诚保险的净利润均在10亿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家险企均执行了新会计准则。其中,业绩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泰康人寿的净利润同比大增164%,创下历史新高,而中信保诚则实现了扭亏为盈,由去年同期的业绩垫底升至第5位。同样由于执行了新会计准则,泰康养老也成功“翻身”,实现净利润4.22亿元,而在2023年、2024上半年曾亏损9.92亿元、14.5亿元。

  新会计准则指的是中国财政部2017年修订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2020年修订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根据规定,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被进行了重新定义。新会计准则要求根据资产的持有目的和业务模式进行分类,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下称“FVTPL”)。当资产价格出现波动时,FVTPL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会对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在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朱俊生看来,部分人身险企业利润表现优异的背后,有经营管理、投资能力等因素的推动,也与会计准则切换密切相关。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强调以当前假设计量保险合同负债,更真实地反映保单的经济价值。这种变化对寿险企业的利润结构和波动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利润确认节奏更平稳、透明度更高。在旧会计准则下,险企利润可能集中在保单前期释放,新会计准则则按照合同履约进度逐期摊销,使得利润更可持续、更能反映真实经营质量。二是贴现率变化对负债评估影响更大。当前利率环境下,采用“当前贴现率”重新评估未来现金流,有助于释放部分准备金负担,特别是对业务结构稳健、负债久期较长的险企而言,会在利润端有所体现。三是盈利能力差异进一步显现。在新会计准则下,险企的产品设计、核保定价、投资能力的差异更加直接影响利润表现,那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较强、长险储蓄型业务布局早、数据管理基础扎实的险企会更快适应准则切换,利润表现也更具韧性。

  在一位寿险企业管理层人士看来,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保险合同边际服务摊销的调整会对一些保单价值进行释放,为险企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来源;另一方面,资产的重新计量以及权益市场的向好也带来了积极影响。

  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74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具体到各险种,今年上半年,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29万亿元、216亿元、4614亿元,同比增长6.6%、0.1%、-6.1%。

  在非上市人身险企业中,泰康人寿和中邮保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均突破了千亿元大关,信泰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农银人寿4家险企的保险业务收入均突破了300亿元。从另一个方向看,海保人寿、瑞泰人寿、君龙人寿、小康人寿、三峡人寿、恒安标准养老、华汇人寿等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则不足10亿元。

  在上半年人身险的增长中,银保渠道是重要的增长极。几家银行系险企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中邮保险、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中信保诚保险、中荷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工银安盛、中银三星、交银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增长幅度也均在5%以上。

  朱俊生表示,有部分险企因业务结构优化+新会计准则红利释放,在偿付能力报告中展现出较好的业绩表现。但也有部分险企面临“利润前置”减少、估值方法变化等压力,这反映的是保险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的真实缩影。准则切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倒逼保险公司加强长期主义经营、精细化管理与风险控制,也有助于推动保险行业整体更加透明、可持续发展。

  财险利润创新高

  受产品结构优化、自然灾害损失减少等因素影响,财险行业在2025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

  在披露了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76家财险企业中,除申能财险和东吴财险外,74家险企的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均有所改善,盈利企业的数量也有所提升。

  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76家财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594.89亿元,实现净利润92.52亿元,行业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90%。

  财险行业马太效应同样明显。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以及英大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达到592.70亿元、423.87亿元和101.44亿元,三家财险公司的净利润合计超过40亿元,占非上市财险公司合计净利润的47.1%。

  支撑财险公司利润向好的是综合成本率的优化。综合成本率是衡量财险企业盈利与否的关键指标,不少财险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将其控制在100%以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有30余家财险企业的综合成本率低于100%。

  朱俊生称,2025年上半年,财险行业利润创新高主要得益于三大核心驱动因素:承保端持续优化、投资回暖推动利润回升,以及风险管理与费用控制能力增强。

  2025年上半年,车险改革成效显现,作为财险大头,车险改革后定价更为精准,费用管理趋严,恶性竞争减少,助推承保利润回升。此外,责任险、农业险等非车险业务稳步增长,为财险行业贡献了更多利润来源。

  朱俊生表示,中小财险公司仍有可为之处,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差异化竞争。中小财险公司可以专注细分市场,打造专业能力,在农业险、责任险、网络安全险、绿色保险、宠物险等领域寻找机会,打造“人无我有”的产品或服务模式。同时,财险公司需要灵活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理赔流程、风险评估、客户服务等环节,借助轻资产、快响应的机制优势,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客户经营上,朱俊生建议中小财险公司应更加重视客户精细化经营,提供高附加值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与续保率,走“高质量小而美”的路径。

  (作者 姜鑫)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