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投资作业本Pro
近日,知名经济学家洪灝在与瑞士宝盛银行的月度对话里中,分享了他对当前市场的看法。
要点如下:
1、短期内宏观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市场上涨最重要的还是流动性是否充沛。
2、港股下半年肯定还有一波行情,主要还是因为北水还在源源不断地南下。
北水南下的走势领先恒指大约100到200天,我们暂且说一百多天。如果上半年看到历史性的北水南下,创了新高,那么它的预示作用就是下半年港股也应该还有新高。
3、(港股)今年机会非常多。对于香港或离岸投资者,我相信他们会继续买港股,主要还是因为香港流动性非常充沛。
另外,我们相信美联储九月很快会降息,如果这样,香港金管局的货币政策跟着美联储走,香港也会降息,流动性会更充沛。
4、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消费群体开始向内看,或者说由中国引领的潮流,而不是外部带来的潮流。
5、贸易战的最坏的结果,我相信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些负面新闻的标题,它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些短期波动。但是总体的市场方向应该还是向上的。
以下是整理的精华内容:
港股上涨最重要逻辑:流动性充沛
问:港股今年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洪灝:一般来说,短期内宏观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市场上涨最重要的还是流动性是否充沛。
如果我们回顾中国市场的几个大型泡沫,比如07、08年6000点的行情,一直到07年11月,以及15年6月的5000点泡沫,在这两个泡沫时期,其实市场走势和经济基本面是明显背离的。
也就是说,基本面在变坏,但由于流动性非常充足,比如15年是因为杠杆、伞形信托等,07年则是M2大放水,这些都导致市场迅速上冲,估值甚至完全脱离基本面,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泡沫。
所以在短期内观察市场时,我并不是特别在意基本面。当然,如果有基本面支撑当然更好,因为有基本面的话,买的时候会更踏实,持有时心里也更安稳,不用总想着什么时候要跳出来。
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比如从11年到现在,GDP增速是逐级下行的,对吧?那为什么股票的底部还在不断抬高?如果我们把05年以来每一个低点连起来,会发现上证指数的每一个低点其实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也说明,即便GDP增速逐级放缓,市场的底部却没有太低。这侧面说明,短期交易时其实没必要太在意基本面是变好还是变坏。当然最好是变好,但即使变坏,也不妨碍市场在流动性的推动下出现行情。
今年其实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也讨论过北水南下的因素。内地资金因为缺乏投资回报,比如理财现在利息只有1点几,定期存款大概1%。
股票年初至今的表现其实也是个位数,相比之下,香港市场就活跃多了。今年香港市场有20%多的增长,是全球表现最好的主要市场之一。
同时我们看到香港的IPO市场非常火爆,今年打新策略非常好用。不少板块以前默默无闻,比如创新药沉寂两年多后今年终于爆发。所以香港赚钱效应明显,自然吸引了大量北水南下。
港股下半年肯定还有一波行情
问:那我们应该怎么看未来后市的走势呢?
洪灝:我认为港股下半年肯定还有一波行情,主要还是因为北水还在源源不断地南下。
一般来说,北水南下的走势领先恒指大约100到200天,我们暂且说一百多天。如果上半年看到历史性的北水南下,创了新高,那么它的预示作用就是下半年港股也应该还有新高。
部分北水资金其实是“聪明钱”,而一般散户可能还留在A股小打小闹。机构投资者,大量基金的钱则配置到了香港。
除了流动性因素外,正如刚才所说,即使没有基本面也可以有行情,有了基本面行情会更持久。
港股今年机会非常多
问:有很多投资者问,港股涨了很多,但A股却没怎么涨。过去几年AH差异肯定有,但像今年差这么远真的不多见。在瑞士宝盛,我们倾向认为这与流动性和投资者结构有关。洪灝总,您怎么看这个情况?
如果现在有新资金,是继续买H股还是转去投A股?
洪灝: 我觉得港股的机会足够多。
除了打新机会外,今年创新药在沉寂两年多后爆发得非常厉害。如果不会选股,可以直接买创新药指数ETF,今年也可能翻倍了,六个月也可能翻倍了,非常厉害。
今年半导体、上游涉及反内卷的相关概念股,还有新消费,比如大家都熟知的新消费三件套——老铺黄金、蜜雪冰城、Labubu、泡泡玛特,这些今年都翻倍了。
所以今年机会非常多。对于香港或离岸投资者,我相信他们会继续买港股,主要还是因为香港流动性非常充沛。
另外,我们相信美联储九月很快会降息,如果这样,香港金管局的货币政策跟着美联储走,香港也会降息,流动性会更充沛。
这些板块,去A股买
香港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是有些机会无法表达的,比如内地的基建概念股、苹果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科创50等,这些板块今年表现都非常好,但在香港市场买不到,只能去A股买。
另外,今年A股小微盘股表现也非常好,导致今年做指增,比如中证500指增基金,今年真的躺赢。
所以虽然整体指数涨得不多,但两地市场——香港和A股——今年都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投资机会。
消费群体开始向内看
问:想问新消费板块为什么今年特别火?有人说反映了消费降级,也有人说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小确幸消费模式。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板块?而且涉及的小板块很多,基本面也不同,挑选时是一只只选还是买大指数?
洪灝:其实我觉得这也反映了消费群体开始向内看,或者说由中国引领的潮流,而不是外部带来的潮流。
以往全球做潮牌时,先看日本,用日本做市场测试。后来日本的领头效应没那么强,时间差也没那么长。
再后来,中国人收入增加后开始买欧美、尤其欧洲的奢侈品牌,如LV、爱马仕等。现在,尤其房地产退潮后,大家越来越关注中国本土品牌。比如今年欧洲奢侈品牌股票表现很差,从顶部回撤已跌三四成,甚至更多,边缘品牌跌得更多,财报也不好。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如老铺黄金、泡泡玛特、蜜雪冰城等业绩都翻了好几倍。这些品牌一方面有本土喜好支持,另一方面业绩本身也很靓丽。这些股票还有一个特征是自由流通盘很少。
比如你觉得泡泡玛特很贵或者老婆黄金很贵,想做空它,但其实券商不愿意借出股票,流通盘太少,就算借到,融券利息也很高。所以这些股票的做空量相对于日成交量是非常小的。
所以,原因包括文化自信、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本土品牌;本土品牌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也很深。比如labubu,谁能想到这么丑的小公仔会这么火?
哪吒2今年也是个现象级产品,表现很好。虽然哪吒的造型,老一辈消费者可能就不喜欢。再比如蜜雪冰城,中国茶文化盛行的同时,星巴克反而不行了。
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售和单店表现都不行,消费者也不愿意花40元买一杯咖啡。本土出现了很多低价咖啡替代,比如库克、瑞幸等,都替代了星巴克的咖啡文化。星巴克准备退出中国,要卖掉中国的门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现在中国潮牌因文化自信和消费者偏好,带来了很多投资机会。另一个原因是股票结构的原因,流通盘太小。
这轮反内卷不同于16-17年供给侧改革
问:还有很多投资人把反内卷和供给侧改革对比,得出非常乐观的结论。洪灝总您怎么看?跟16、17年那波供给侧改革比,有什么不一样?
洪灝:我觉得最大的不一样是,16、17年产能过剩没现在这么严重。那时中国经济还有通胀压力,上游产能过剩主要是部分行业,通胀却起不来,但也没像现在这样连续三年通缩。
同时,16、17年房地产只是部分城市房价飙升。当时并没有全国性的房价泡沫,所以整治主要是清理过剩产能,比如钢铁、水泥等上游行业。这次则是在房地产泡沫全面破灭后,开始整治上游产能过剩。
这次还有很大不同,上游已经连续三年通缩。疫情期间,中国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担当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疫情时消费萎缩,但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增加,比如投了很多电动车、等新能源产能。
所以现在这些行业成了产能过剩最严重的领域,但不能说是过时产能,毕竟两三年前才建的工厂,不可能现在就算过时。但确实出现了问题。
第二,现在上游的过剩产能和价格压力开始向下游传导。下游通胀也消失,消费者信心疲弱,上游价格竞争已习以为常,毕竟已通缩三年。
但下游价格竞争,比如互联网平台无序价格战,通过补贴让全国人民喝到免费奶茶,每个平台都投入几百亿烧钱。
这和上次不一样,上次价格竞争主要在上游行业,确实有过剩产能。这次不仅上游通缩,压力还传导到下游,导致下游也出现无序价格竞争。
这是上次没见过的。这次整治面临的挑战比上次更大,需求端也比十年前更弱。十年前还有棚改,帮助需求端改善。现在还要观察需求端会有什么有效政策出台。
贸易战会引起市场短期波动,但方向总体向上
问:今天最后一个话题是中美贸易。目前已开三次会,气氛不错,但实际进展不多。这次很重要,因为距离90天期限只有一周,现在很难预测特朗普会不会延续宽限期。但看行情,市场好像计入了乐观预期。
洪灝总您认为贸易谈判结果会如何影响市场走势?如果有不利情况,市场部署上该如何应对?
洪灝:我在之前的节目里也讲过,贸易战最坏的情况可能已被计入价格,大概四月份时。如果这样,关税谈判对市场影响已不如从前。
以前特朗普一说要加关税或不延期限,市场就大幅波动。现在市场对负面消息的反应更克制。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很多牌可打,比如稀土、芬太尼原料,以及近几年在海外如墨西哥、加拿大建的零配件工厂等。
这些都帮助我们在谈判中取得重要优势,不像2018年那样被动。这次我们可以掌握节奏。我们也看到关税期限一再延长。
我相信只要双方能大部分满足对方条件,就可以按自己的节奏推进。
毕竟一个稀土矿要做出来,只是环境评估,老外都要花一两年甚至三四年,更别说建厂投产,五到十年都难。且有些稀土只有中国能生产。这些都帮助我们在这次贸易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很明显,川普也软下来了,也不像刚开始谈判的时候那么蛮横了(彼时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贸易战的最坏的结果,我相信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些负面新闻的标题,它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些短期波动。但是总体的市场方向应该还是向上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