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经典的炼成》再谈鲁迅写作:高度凝练,不可增删

adminddos 2025-08-13 17:01:59 1 抢沙发
《经典的炼成》再谈鲁迅写作:高度凝练,不可增删摘要: ...

《经典的炼成》是评论家阎晶明多年来致力于鲁迅研究所完成的作品,收录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的随笔十篇。在上辑五篇中,作者从解读鲁迅作品中关于金钱的描写到漫谈人物的衣着与性格。在下辑,作者对《孔乙己》《故乡》《祝福》《野草》等经典作品进行文本细读。

近日,“鲁迅的世界与经典的启示——《经典的炼成》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阎晶明与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就“鲁迅,在这个时代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鲁迅作品的读法”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以文本为路,在当代生活中重访鲁迅的精神故地。

“一部中篇小说,一万字,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书写”

从最经典的作品进入鲁迅。

《故乡》作为经典篇目,在这一百年间家喻户晓,闰土更是成为典型的文学人物。但在鲁迅小说的研究中,提到《故乡》者多,将其作为一个艺术品专门研究者还是比较少,其影响力和研究的热度其实是不平衡的。阎晶明表示,《故乡》不是只有文字之美与经典金句,它的故事有多重性和复杂性。故事性的叙述、杂文式的议论、散文式的抒情,鲁迅把这三者在几千字内糅合到一起,高超的技法和复合的意蕴,都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研究的课题。

对于名篇《祝福》,阎晶明从小说家写作的视角加以分析:“鲁迅写的是祥林嫂的命运,但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并没有从祥林嫂第一次嫁人、不同的转场到最后的死亡这样平铺开来,他用了一种浓缩的方式,让祥林嫂这一生的命运都在鲁镇这个舞台上展现出来。”

阎晶明他强调,改变祥林嫂命运的故事都发生在鲁镇之外,但是祥林嫂的命运交响却完成在鲁镇,这就是小说性与戏剧性。一部中篇小说能用一万字完成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书写,这种浓缩与凝练的写作手法也会带给写作者启发。

阎晶明

“今天,传统小说的写作技法会带给我们什么”

作为经验丰富的小说家,梁晓声对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了探讨。

对鲁迅的作品,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关注。对于细节描写,他联系自己的写作经历谈到,“鲁迅作品中人物服装的描写和钱的描写,对我们写小说的人是很有启发的,我写了两千几百万字,很少在小说里写到手怎么样数钱,只有在《人世间》里,因为挣钱不容易我写到过”。

梁晓声列举了几个经典案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所写的“排出”九文大钱,又如《祝福》里面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他认为,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都是鲁迅文字功底的体现,这样的笔法上承古典小说,从前在四大名著中常常见到。在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服饰的描写往往很细致,然而随着小说的现代化,这种描写逐步减少。“当代人的写作,风景描写少了,街道描写少了,样貌描写少了,服饰描写也少了,但是心理描写多了一些。”对于这些变化,他指出,鲁迅作品中这种传统小说笔法的可取之处在今天仍有传承的必要,对当代写作亦大有裨益。

“孔乙己的长衫还在当代的青年身上吗”

“孔乙己的长衫”在当代再次成为热词,不肯脱下长衫的孔乙己成为当代许多青年人面临生活困境时的自嘲自比对象。

阎晶明表示,长衫在鲁迅笔下变成一个社会身份的符号,变成了一个人的身份和现实处境之间产生差距和错位的标志。对于长衫的书写,来自民间,来自现实,但正是鲁迅有着这样的发现力与概括力。因为鲁迅的笔触是接地气的,有生活的,因而虽是多年前的经典,却永远让人感到亲近。因为鲁迅对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有深刻的感受,而虽在不同时代,孔乙己仍旧拥有生命力。

梁晓声联系自己创作中删改的经验表示,“鲁迅对写文章有一个要求,写后要多读一遍,尽可能删去那些多余的字。《孔乙己》这篇,他几乎做到不多一字,你删不掉它。”这是一篇不可增删的小说,从成文的角度可见功力。

梁晓声

对于孔乙己的处境,梁晓声引用陈独秀的观点,认为1919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历过的旧时代终结了,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启,不管什么年龄,都要和自己的从前告别,以新姿态面对新时代。他表示:“《孔乙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孔乙己是上个时代所造成的一个人物。即使他没被打残,即使他脱下长衫,他也不会劳动。”联系现今青年面临的困境,他表示能够理解今天的年轻人在艰苦的求学后“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的执念,但如果求职事关家人的生计,他认为,作为成年人,承担责任是比学位学历更为重要的、用来衡量人之为人的东西。

“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书,是你正在重读的书”

什么样的作家作品可以被称为“经典”?韩敬群引述了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对于经典的解读,“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书,是你正在重读的书”,他表示,重读应当是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重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阎晶明对此深表赞同,他表示,自己阅读经典时,初读像重读一样,重读也像初读一样,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哪怕之前从未读过的作品,读来也会有熟悉的感觉,只因为生活里的很多道理都在书里。鲁迅小说也是如此。对于何为经典,阎晶明在《经典的炼成》中也给出了贴切的自己的“注解”:“经典的最大品质是,可以从一百个方向进入,进而打开一个广大的世界。而作为一位经典作家,鲁迅的任何一面甚至一个点,都可以是无限拓展的话题。” 

对于经典的阅读方式,梁晓声表示,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我还是学生时,经常和老师讨论,那是一种享受;在北京语言大学做老师的时候,又经常跟学生讨论,我也非常享受。后来退休之后,跟儿子讨论;到最后,变成自己和自己反复讨论。”经典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就在于在不断的阅读和讨论中,可以获取以前不曾看到的、不曾得出的结论。

韩敬群引用蒋捷的词,来形容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典阅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声在不同阶段对我们有不同的意义,经典的魅力也是如此。”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