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慜
消费贷“国补”来了。近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将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予以财政贴息。
不过,从银行实操层面看,似乎还有一定挑战。
贷款经办机构要健全信息系统
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内部正在贯彻执行贷款贴息政策,同时表态将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办理手续,提升服务质效,推动政策尽快实施。
对于此次23家贷款经办机构的遴选标准,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8月1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作出解释:“这次主要选择的是在全国范围经营的、客户规模较大的一些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参与这项政策执行的时候,信息系统非常重要。”
廖岷表示,贷款经办机构对借款人授信时,要基于借款人的真实需求和信用状况,不得借贴息政策诱导消费者进行借贷。同时要求贷款经办机构要健全信息系统,对从消费者相关资金账户直达商户的消费信息做到精准的识别,确保贴息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支持消费。
这意味着,银行作为贴息贷款的经办机构,要把好“第一道关”,以确保贷款真正用于消费,防范“骗补”“套补”等违规行为。
将信贷投放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
过去一段时间内,部分消费贷资金被挪用于买房、炒股等限制性领域。贷款“三查”不尽职,也是银行被监管处罚的“重灾区”。而此次贴息政策覆盖面广,深入到日常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多个场景,无形中提高了对银行贷款资金贷后管理的要求。
消费场景是银行控制风险的关键所在。“银行要确保贷款真正用于消费,应该深入实际消费场景。”一名某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看来,为确保消费信贷资金用途合规,银行需要将信贷投放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与消费场景方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确保消费信贷资金专款专用。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对资金流向进行监测,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理。不过,银行很难从根本上对消费信贷资金的用途进行管控,消费者自身的诚信状况是至关重要的。
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
为防范贴息资金套取挪用风险,监管部门将加强日常持续监管。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引导贷款经办银行严格按照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结果申领贴息资金,并动态跟踪贷款流向,加强资金用途管控,确保资金合规和有效使用。
记者注意到,一个和以往有所不同的细节是:个人办理消费贷款时必须授权经办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发放账户或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用于开展贴息资金审核。此举正是为了确保个人消费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消费。若个人不授权这一事项,将无法享受上述贴息政策。
8月13日晚间,发布的《关于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客户关注问题解答》提到,使用贷款时需要客户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该行查询贷款发放账户,识别客户相关消费交易信息,汇总满足贴息条件的消费金额。对系统可自动识别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的,将自动开展贴息;对系统未能识别的,客户可通过提供与贷款使用相对应的真实消费发票的方式向贷款经办行申请人工审核,审核通过后,予以贴息。
农业银行还表示,对提供假资质、假材料、假担保、假交易、假用途等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的,包括“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该行严格予以禁止。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该行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对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