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上的艺术类图书,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图书一直受到关注。
该社近年来推出了书法字帖类图书的升级系列《简帛书法大系》《砖铭书法大系》等,广受好评,新近出版的《金文书法大系》作为该系列的延续,在一个月内就实现重版,这在小众又有一定门槛的书法字帖类图书中颇为少见。前不久关于青海“昆仑石刻”的学术争议引起超出学术圈的社会大讨论,也反映出古文字研究和金石书法在当下的热潮。上海书画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书法大系》主编王立翔近日就此接受《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专访。

王立翔
谈及该系列的出版初衷,王立翔认为,随着准专业和专业读者群体的扩大,专业类出版社要对专业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提供与需求匹配的更加多样化、体系化的字帖类图书,以此为读者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体会中国书法深厚而丰富的内涵。与此同时,这一种出版方式也将对古文字研究和书法创作起到推动作用。
澎湃新闻: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的书法字帖类图书《简帛书法大系》《砖铭书法大系》等在圈内广受好评。新近出版的《金文书法大系》作为该系列的延续,也颇受欢迎,在一个月内就实现重版。请您介绍下“书法大系”的定位和该系列出版的初衷。
王立翔: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法大系”丛帖,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做非常宏大的规划,而是想对我们以往出版的字帖类图书做一个升级。作为书画艺术专业的出版社,我们的碑帖出版有着悠久的出版传统,六十多年来在不同的时间段都有代表性的字帖系列出版,对书法在当代的传承、弘扬,都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金文书法大系》(第一辑)
不同的时间段,受制于材料、需求的不同,出版物的定位也有所不同。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我们打造了一批声誉很高的字帖类品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书法自学丛帖》,2000年出版的《中国碑帖经典》,到近十几年间相继推出的《中国碑帖名品》一编、二编等,都深受读者的欢迎。回溯这些年我们出版的重要碑帖出版物,规模大小有所不同,但总体还是围绕大家耳熟能详的书法经典作品来选目。

商晚期亞酌杞婦卣

亞酌杞婦卣
随着准专业和专业读者群体数量的扩大,读者对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原先的遴选标准已经没有办法完全适应读者的需求。从构建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体系和为更多读者群打开视野的思路出发,我们决定策划推出一套分类的书法大系。从“简帛书法大系”“砖铭书法大系”到“金文书法大系”,目前已经出版到第三个系列,希望若干年后能形成一个更大、更完整、更丰富的书法字帖方阵。
澎湃新闻:简帛,砖铭,金文,包括你们后边还计划出版的甲骨文书法等,都不是普通读者能轻易接触的文献材料,也不是人们熟知意义上的书法作品,跟当下的书法有何关联?它们的出版意义是什么?
王立翔:简帛、砖铭、金文、甲骨文,都是以文字载体命名的书法书体,我们大系的分类也是以载体来划分的,这也体现了中国汉字和书法在发展沿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

样本对比 左:甲骨文 中:金文 右:秦小篆
以金文书法为例,金文是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书法是商周战国时期铭文书体的总称。著名的金文书法代表作有《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史墙盘》等。金文呈现出甲骨文字之外的又一种书写面貌,下开规范严整的小篆体系。它以浑厚的线条和严谨的结体,奠定了中国书法金石气的审美范式,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崇高地位。

史墙盘
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就有商周青铜器出土,其铭文已被官员、学者研究。至宋代,好古器及铭文之风尤甚,诞生了著名的《考古图》《金石录》《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著作,被誉为金石学奠基期。
至晚清,随着地下古器物的大量出土,金石学迎来了鼎盛期。陈介祺、吴大澂、潘祖荫、端方、张廷济、王懿荣、王国维等学者考释铭文、证经补史、收罗传拓,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拓本资料,更是辨清了先秦书法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书法篆刻家们从金文取法,探索出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样式,吴昌硕、黄牧甫、罗振玉、王福庵等人的实践,大大彰显了金文书法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活力。

吴昌硕临《散氏盘》
在历史考古研究以外,更多的学者、艺术家从艺术层面审视金文的重要性。金文书法的嬗变不仅记录了汉字形态的演进,更映射出中华文明从神权政治向人文理性的转型轨迹。
然而因诸多条件的限制,许多金文佳作未能进入当代书法读者的视野。《金文书法大系》是在对目前已知公私藏金文原拓进行普查、整理的基础之上,以优质拓本、高清图像来逼真呈现金文的千姿百态,为读者提供可师法和研究之用的历代金文图像和文献资料。
谈及它的出版意义,大致可以概括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国书法发展史而言,《金文书法大系》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样的材料来加以具体化认识;第二,《金文书法大系》优选的700多件金文作品,为当代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古典范式,也为艺术创新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第三,《金文书法大系》所再现的古文字及其内容超越了书法书写本身,为读者认识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艺术的审美样式提供了更多可靠的材料。
澎湃新闻:对于现存数万件带铭青铜器及相关拓本,《金文书法大系》的选目宗旨是什么?入选的拓本有何遴选标准?
王立翔:《金文书法大系》的遴选主要是基于我们对金文书法阶段性的认识。我们尽量将前人和当今对金文书法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希望能够帮助读者从汉字的发生演变中获得感性认识,引导他们进入到对文字学、对书法书体知识的更多探究。金文作为篆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呈现了从古籀、大篆到小篆的演变脉络。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努力将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书风的代表作呈现在大系中。

端方旧藏
与此同时,我们也尤其注重金石拓本的高质量和珍稀性。这次《金文书法大系》第一辑的出版就汇集了晚清金石收藏家陈介祺、吴大澂、端方等人的秘藏珍拓,也有传拓大师周希丁、王秀仁的精心之作。这些拓本承载着清代金石学的学术传统,是金文书法学习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希望读者能体会到我们编选《金文书法大系》时的一些用心。

陈介祺旧藏
澎湃新闻:不论是金文还是甲骨文,都存在一定的释读困难,我们的读者可以如何通过这套大系,从书法史的角度对金文进行赏析?
王立翔:金文的应用年代自商晚期延续至秦统一六国,历时约一千二百年。据容庚《金文编》统计,现存金文单字三千七百七十二个,其中可释识二千四百二十字。金文内容涵盖祭祀、册命、征伐、土地交易等社会活动,既是研究先秦史的一手史料,也是汉字艺术化进程的重要样本。

铸造铭文的形态

凿刻铭文的形态
金文的制作以铸造为主,少数为刻制。商周陶范铸造需经泥模刻字、翻制阳文范、铜液浇形成等步骤。因此,受政治礼制、经济文化、铸造工艺、审美自觉等诸种因素的影响,金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风格。商代晚期的金文多遒劲雄美,起止锋芒毕露。西周早中期伴随礼制建设,金文典丽端庄、匀净整饬、雄健丰腴,一如宗法制度的极致投射,达到了巅峰。西周晚期,铭文的笔势多圆转流畅,章法往往疏朗开阔,仿佛是在再现青铜文明最后的辉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地域书风剧烈分化,以晋系、楚系、鲁系、秦系文字为代表,体现出金文演化的多元性,书写者铸造者的艺术自觉逐渐超越了实用功能,金文走向了更多姿多彩的艺术蜕变。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学好用好我们精心编选的金文拓本,我们按时代分编了商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战国五册,每册均以铭文字数多寡排列,其中拓本字体小、铭文字数多者,均以放大图像呈现,并精选了部分青铜器铭文实物图像与拓本对照置于册前。所有释文都请专家进行了把关。相信这些工作,都将有利于读者的学习、欣赏和进一步研究。
澎湃新闻:当下古文字发展势头比较好,对出土文献的关注日益增强,谈一谈这样一种出版方式对古文字研究和书法创作的推动作用。
王立翔:古文字学和书法的研习创作热潮缘于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古文字跟书法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互动也会促进彼此的发展,所以我们图书出版行业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契机和需求趋势,推出了不少这方面的出版物。一方面是有关书法字帖的,另一方面是有关古文字新出土的材料,比如简帛、玺印等。最近引起学界热议的有关青海“昆仑石刻”的争议,似乎已成为超出学术圈的社会大讨论,也正好反映了古文字和书法的密切关系及它们在当下的受关注度。

毛公鼎拓本
我认为,对古文字的关注与研究直接推进了书法的当代创作。在时下的一些书法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品,正在向金文、简帛、砖铭、碑刻等新出土书法材料学习,尤其是对结体和书风的取法,呈现出新的书写面貌。书法创作对金文的研究、借鉴,既能很好地激发古文字的活力,更能够催生出传统书法艺术的新生机。
澎湃新闻:《金文书法大系》在出版一个月内就实现重版,它受欢迎的原因何在?从出版角度谈谈如何平衡专业出版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
王立翔:出于规模控制的考虑,上海书画出版社现推出《金文书法大系》第一辑,选入的是1949年前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拓本,合计750余件。从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第一辑体量是适中的,销售情况和社会反响都非常好,上市一个月就实现重版,这对于释读、学习有一定门槛的、小众的字帖类出版物而言是较少见的,也是非常难得的。上海书画出版社一直专注于专业领域的学术出版。应该说,我们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学术也不是我们的自我标榜,而是基于我们对于专业出版的深层次理解。在互联网和手机碎片化阅读的当下,我们始终从读者需求出发,坚持提供有专业品质保障的出版物。我们认为学术出版是专业出版的制高点,通过专业提升守住各个环节的品质,才会吸引读者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将学术含量注入《金文书法大系》的各个环节,是贯彻我们专业出版理念的又一次成功运作。
(本文图片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