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北京商报
数字化浪潮冲击下,传统集邮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国家级邮品的发行部门,中国集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集邮”)近日在官网发布招募公告,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渠道销售商。此次招募秉持开放、非排他原则,不设名额限制,全面开放线上线下全渠道合作。
据了解,本次为中国集邮首次开放社会渠道合作,也标志着其正式向传统邮政专营渠道的壁垒“开刀”,借助社会化力量重新构建触点网络。通过一系列举措,中国集邮期望吸引更多年轻群体,进一步拓宽消费场景,推动邮票从“小众收藏”领域迈向“大众消费”市场。

传统集邮转型迫在眉睫
在微信消息瞬间可达、电子邮件飞速传递的时代,谁还会想起曾经需要贴邮票的书信?
北京商报记者走进北京马甸桥的邮币卡市场发现,往昔邮票与钱币各占半壁江山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钱币收藏已占据市场“大半江山”。“市场里做邮票生意的摊位只剩1/4,而且只见转行不见新入行的。”一位摊主无奈地对记者表示。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传统集邮市场的萎缩态势:年轻一代对邮票的兴趣逐渐减退,集邮文化正面临着代际断层的严峻危机。
“70后”邮票收藏爱好者温先生表示,自己床下还放着三大集邮册的数千张邮票,如今这些邮票都成为时代的记忆。“留着没用丢了可惜,毕竟孩子对这个并不感兴趣。”
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资深邮币收藏专家张一兵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成长于数字时代,他们的娱乐和文化消费方式更多与互联网、电子游戏、短视频等新兴事物紧密相连,集邮这种相对传统、静态的文化活动,很难在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目光。
对于此次渠道的变革,中国集邮方面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开放社会渠道合作,本质上是将文化传播的主动权让渡给市场,核心逻辑在于“去中心化”,通过社会化力量重构触点网络,实现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引流年轻用户。“只有拓宽消费场景,才能让邮票从‘小众收藏’转变为‘大众消费’。”
打破“邮政孤岛”困局
此次,中国集邮为渠道商提供传统经销、产品定制开发和引荐合作三种合作路径,产品范围从传统集邮品扩展至集邮文创产品、文化衍生品等多元化产品。
张一兵认为,传统经销模式能够利用渠道商现有的销售网络,快速地将集邮品推向市场。产品定制开发则为渠道商提供更大的创意空间,经销商可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与中国集邮合作开发具有特色的集邮产品。例如,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的文化特色或某一特定节日,开发定制化的集邮品。引荐合作则可以充分发挥渠道商的人脉和资源优势,将集邮文化引入更多不同的领域和群体中。
“这三种合作路径的提供,体现出中国集邮在合作模式上的创新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渠道商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集邮产业中来。”张一兵说。
北京商报记者在中国集邮官网看到,从与热门游戏联名推出特色邮品,到开发一系列衍生文创产品;从线下在各地授牌建立“中国集邮专卖店”,到陆续在线上开设中国邮政网上营业厅、中国集邮总公司邮乐网旗舰店、中国集邮总公司天猫旗舰店、中国集邮总公司京东旗舰店等多个线上营销渠道,近年来,中国集邮正不断探索传统集邮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的契合点。
从事邮币卡生意的曲向东也认为,中国集邮要想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吸引年轻群体是关键。他举例称:“2024年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封神演义(一)小型张》特种邮票产品,因恰逢国产电影《哪吒2》、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上映,在今年初也受到收藏市场的认可,面值6元的小型张交易价曾高达90元,涨幅达1400%。因为受整体环境影响,无论年轻群体还是收藏群体均关注这一题材,所以封神小型张的火爆也在情理之中。”
重构邮票价值链条
从“小众收藏”变为“大众消费”是中国集邮开放社会渠道合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产业观察家许意强表示,传统集邮消费场景较为局限,多集中在集邮爱好者间的收藏交易,或是在邮政网点购买。如今情况产生了新变化,随着推进开放合作,集邮文创产品、文化衍生品等多元化产品得以拓展消费场景。例如,集邮文创产品可入驻旅游景区纪念品商店,成为游客喜爱的特色纪念品;文化衍生品能在文化创意集市吸引众多消费者。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集邮产品的消费场景,更有效提升了集邮文化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
张一兵认为,通过开放社会渠道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开放,能够让集邮品进入更多元化的销售网络。例如,一些新兴的线上电商平台或线下特色文化商店,均有可能成为集邮品的销售点,这将极大地拓宽集邮品的销售渠道,使其能够更广泛地触达潜在消费者。
不过,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拓展渠道只是第一步,中国集邮后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如何避免文创产品同质化,如何持续吸引“三分钟热度”的年轻人,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张一兵表示,开放社会渠道合作后,借助社会化力量重构触点网络,可以将集邮文化以更时尚、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方式进行推广。例如,与一些年轻人喜爱的品牌或IP进行合作,通过这些渠道商的资源整合和创意营销,将集邮品包装成年轻人感兴趣的文化产品,这些做法都值得尝试。
许意强认为,中国集邮的转型实验,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豪赌。短期来看,联名爆款能够快速引流,但需警惕“潮玩化”导致收藏属性被稀释;长期来看,需培育邮票的“新叙事”,如绑定国潮文化、元宇宙权益等,让方寸之间承载“Z世代”的身份认同。
有网友表示,盲目贴近年轻群体,未必能让行业长久发展:“如果年轻人只将邮票当盲盒抽,集邮行业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消亡’。”或许,这场转型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在“流量狂欢”中,守住邮票作为文化载体的灵魂。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