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报记者 吴晓璐
自证监会去年11月份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下简称《市值管理指引》)至今,已满9个月。《市值管理指引》提出,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运用,推动经营水平和发展质量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提升市场估值的底气。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企业的“优等生”,具有资金、人才、市场等优势,正通过加大研发、并购重组、人才激励等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自身竞争力,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抢占科技制高点。
“从资本市场来看,上市公司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意义深远。”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增厚自身利润,其“正外部性”更会推动技术成果向全社会扩散,带动产业链协同增效,形成整体盈利动能,夯实资本市场业绩根基。其次,从估值层面来看,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估值相互促进。科技创新能打开成长空间,推升资本市场的估值,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又会通过增加股权融资等渠道反哺研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头部企业的创新示范效应能够引导资本向科技领域聚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助力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同时,要注意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确保创新红利公平共享。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正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今年以来,随着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资产获得重估,其中,人工智能、人形、创新药等科技板块估值快速修复。
上市公司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论坛上表示,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拥有专利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3。
近年来,上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据iF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15日,A股已经有381家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报,合计研发投入达850.37亿元,同比增长4.52%。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研发强度)2.8%。其中,国防军工、计算机行业的研发强度超过10%。
另外,截至8月15日,A股公司累计拥有专利数量226.16万件,较2024年年底增长5.32%,其中发明专利67.99万件,较2024年年底增长11.46%。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企业自主发力的双重驱动下,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李求索表示,A股科技类公司市值和数量占比持续上升,上市公司技术人员占比与专利数也不断攀升,印证企业的创新活力与能力不断增强。
为进一步以创新赋能公司发展,李求索认为,上市公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平衡长短期目标,在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筑牢长期持续的创新根基。其次,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研发资金使用效率。最后,以AI技术赋能数字化升级。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化正在成为企业创新变革的突破点,上市公司应以AI为核心抓手,推动数字化转型,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效率的实际提升。
并购重组助力转型升级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要方式。去年9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
自“并购六条”出台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跃度显著提升,地方政府亦纷纷出台支持举措。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15日,A股共有118家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同比增长103.45%。上市公司围绕产业整合、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等开展并购,增强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李求索表示,从实践来看,科创板、创业板公司并购重组数量持续增长,电子、汽车、计算机、医药生物等前沿板块并购规模突出,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核心动力。
目前,并购重组已成为上市公司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中央财经大学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核心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快速突破技术瓶颈。上市公司通过并购优质科技企业,尤其是半导体、AI、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可绕过长期研发投入的“试错成本”,直接获取核心技术、专利和研发团队,缩短技术迭代周期。二是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生态闭环。围绕主业产业链并购,能打通“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推动技术、数据、场景的深度融合。地方政府通过“链长+链主”模式引导的并购,更能强化区域产业集群效应。三是跨行业融合催生新业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完善人才激励
科技创新的根源在于人,股权激励是企业吸引、留住、聚集人才的重要抓手。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15日,A股已有353家公司披露398单股权激励计划,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合计242单,占比达60.8%。
目前,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成为科创板、创业板公司主要激励工具,上述242单股权激励计划中,有182单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占比超七成,达75.21%。
下一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完善。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研究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程序,提升便利性和灵活度”。
李求索认为,上市公司作为行业标杆需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健全多元化评价体系,为科技人才提供创新土壤,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同时,上市公司还可以借助上市平台优势,有条件增发股票获得大体量融资来布局科技创新,持续释放“孵化器”“加速器”效能,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此外,上市公司应健全产学研协作机制,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技术突破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在李晓看来,上市公司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五重价值”。一是支持国家战略落地。通过资本市场赋能,上市公司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载体,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二是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通过股权、债权融资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直接促进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效率。资本市场通过“估值分化”机制,引导资金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成长科技企业,并购重组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四是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长期资金。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确定性高,更受长期资金青睐,促进市场稳定发展。五是塑造“创新溢价”估值体系。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从“短期盈利”转向“长期成长潜力”,激励更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