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港交所披露易的一则信息,让外资巨头贝莱德的资本动作浮出水面。近日,贝莱德斥资约2.75亿港元增持信达生物342万股,持股比例也从4.98%升至5.18%,超过举牌线。此举不仅显示了外资对港股创新药的押注,也将贝莱德的中国投资版图再次推至“聚光灯”下。
外资巨头贝莱德再度加码中国创新药龙头!
7月16日,据港交所披露易数据显示,贝莱德于7月10日增持信达生物342万股,持股数量升至8846.66万股,持股比例也从4.98%提升至5.18%,超过举牌线。以7月17日信达生物收盘价计算,贝莱德所持股份市值已达78.82亿港元。
作为靠PD-1起家的创新药龙头,信达生物近年来业绩持续向好。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其营业收入从42.70亿元跃升至94.2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贝莱德今年以来频繁增持港股。例如7月7日,其增持2249.59万H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增持金额约4.11亿港元;4月29日,增持李宁1027.29万H股,对应增持金额约1.48亿港元;3月14日,增持672.94万H股,增持金额高达25.59亿港元。
不过,贝莱德的在华业务却面临“水土不服”的挑战。2021年,贝莱德成为首家获准在我国独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资资产管理公司,但截至目前,其旗下多只主动权益产品仍处于亏损状态。其中,规模最大的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A,成立以来回报率为-36.42%。
举牌信达生物
创新药龙头信达生物获外资巨头贝莱德青睐。
近日,港交所披露易信息显示,贝莱德于7月10日增持信达生物342万股,按当日股价计算,增持金额约2.75亿港元;其持股比例也从4.98%升至5.18%,超过举牌线。
截至目前,贝莱德共持有信达生物8846.66万股。以7月17日信达生物收盘价计算,贝莱德所持股份市值已达78.82亿港元。
在港股创新药的配置上,除了信达生物外,贝莱德还曾持有、石药集团、三生制药、药明生物、、国药控股等公司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举牌信达生物前,贝莱德刚刚减持了药明生物,持股比例从5.26%降至4.91%。因此,除了信达生物外,贝莱德当前持有的港股医药股均未超过举牌线。
据悉,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企股价持续走高,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涨幅超80%。这波行情中,信达生物表现尤为抢眼。Choice数据显示,该公司年内股价涨幅达141.53%,位列创新药板块榜首,市值也从年初的634.04亿港元攀升至7月17日收盘时的1522.72亿港元。
回溯发展历程,2011年,留美归国的俞德超在苏州工业园区创立信达生物。创业初期,公司便将战略重心锁定PD-1单抗领域。2018年,其首款PD-1产品“信迪利单抗”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二款PD-1抑制剂,此后稳居国内销量最高的PD-1产品之列。
依托信迪利单抗,信达生物快速成长。2024年,信迪利单抗收入约38亿元,同期公司总营收为94.22亿元,该药收入占比约40.33%。
不过,作为公司的收入基石,信迪利单抗正面临PD-1赛道白热化竞争的挑战。2024年,石药集团PD-1获批上市并纳入医保,成为国内第五款医保PD-1产品,未来或将直接分流信迪利单抗的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下,信达生物正通过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降低对核心药物信迪利单抗的依赖。
除抗癌药外,信达生物将目光投向减肥药领域。6月27日,国家药监局官网信息显示,信达生物开发的玛仕度肽获批上市,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这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类减重药物。
与此同时,信达生物也在加速推进国际化。今年1月,公司公告称,将IBI3009的独家权益授权给罗氏,将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达10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
从业绩看,2024年信达生物总收入创下历史新高,达94.22亿元,同比增长51.85%,并首次实现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与EBITDA双转正,其中净利润3.32亿元,EBITDA盈利达4.12亿,距离“正式盈利”仅一步之遥。
此外,据信达生物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产品销售数据显示,该公司产品销售收入超24亿元,同比增长超40%,环比增长超20%,单季业绩再创新高。
建银国际发布的研报也表示,信达生物短期催化剂包括大中华地区以外的潜在对外授权,以及公司关键临床阶段药物有积极的临床结果,并将该公司目标价由90港元升至100港元。
贝莱德“东扩”
举牌信达生物,不过是贝莱德众多中国资产配置中的一隅。
今年以来,贝莱德频繁增持港股。例如7月7日,其增持中国人寿2249.59万H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增持金额约4.11亿港元;4月29日,增持李宁1027.29万H股,对应增持金额约1.48亿港元。
3月14日,贝莱德增持比亚迪672.94万H股,增持金额高达25.59亿港元。当前,贝莱德共持有比亚迪2.28亿H股,持股市值约为750.12亿港元。
6月13日,贝莱德增持阿里巴巴5051.50万H股,增持金额高达56.58亿港元。当前,贝莱德共持有阿里巴巴9.84亿H股,持股市值约为1133.57亿港元。
事实上,从贝莱德配置的港股资产来看,贝莱德极爱配置中国的金融股。据披露易数据统计,当前,贝莱德持仓超过5%的港股金融公司包括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财险、、、、、、。
若以当前股价计算,贝莱德持有的中国人寿市值约为87.73亿元,持有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市值约为29.09亿港元,持有的中国财险市值约为61.99亿港元,持有的中国太保市值约为45.60亿港元,持有中国平安市值约为234.31亿港元,持有的民生银行市值约为26.17亿港元,持有的农业银行市值约为98.14亿港元,持有的中国银行市值约为236.26亿港元,持有的招商银行市值约为119.03亿港元,合计持有超900亿港元。
此外,在内地资本市场,贝莱德也早已“潜伏”已久。2011年,贝莱德就拿下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牌照,获准投资于内地资本市场。
2015年,贝莱德旗下的贝莱德海外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获批QDLP试点机构,由此开启境内人民币资金投向海外市场的通道。2017年,贝莱德先后获批RQFII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前者打通离岸人民币投资境内市场的渠道,后者意味着可以像本土私募一样募集境内人民币开展资管业务。
2020年,随着基金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取消,贝莱德又摘得境内首张由外资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牌照,并成立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莱德基金”)。
2021年,贝莱德基金的首只公募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A/C”上市募集,面市之初便获得了66.8亿元的认购。
据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贝莱德基金共重仓52只个股。具体来看,前五大重仓股分别是、、、、,分别持有市值约为2.74亿元、2.27亿元、2.06亿元、1.88亿元、1.65亿元。
贝莱德的“水土不服”
贝莱德的中国投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国内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贝莱德基金的首只产品虽以66.81亿元创下外资公募首募纪录,却未能形成持续影响力,其后续发展长期面临“水土不服”的困境。
从业绩看,据天天基金网数据,贝莱德基金旗下多只主动权益产品仍处于亏损状态。其中规模最大的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A,成立以来回报率为-36.42%;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A成立以来回报率则为-13.83%。
规模方面,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A的净资产规模从2021年末的54.31亿元持续下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降至19.04亿元,缩水约64.94%;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A的净资产规模也从2022年末的2.81亿元降至1.71亿元,缩水约39.15%。
除主动权益类基金外,贝莱德基金旗下多只债券基金规模同样下滑严重。例如,贝莱德安睿30天持有债券A的净资产规模从2023年末的14.03亿元降至0.56亿元,缩水超90%;贝莱德欣悦丰利债券A则从4.32亿元降至0.40亿元,缩水约90.7%。
综合来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贝莱德基金的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仅为56.01亿元,在9家外商独资公募中排名第6位,低于摩根基金、宏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9月成立以来,贝莱德基金的核心高管团队调整频繁。2023年8月,首任董事长汤晓东离职,由总经理张弛代任;2024年2月初,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范华接任董事长,随后张弛因个人原因卸任总经理,该职务由原督察长陈剑接任;2025年2月,陈剑转任高级顾问,总经理一职由郁蓓华接棒。
贝莱德的中国故事,一面是雄心勃勃的资产“抢筹”,一面是外来者的“水土不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