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晶昀 AI图
7月15日,《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正式发布。九条举措针对生态建设、人才培育、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被称为针对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沪九条”。
以此为标志,这个曾经更多地被归为灵活就业、副业甚至不务正业的“工种”,越发呈现出清晰的职业轨道。“沪九条”指出,要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支持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备案成为职业技能评价机构,面向各类创作者开展技能评价;鼓励创作者参加全媒体运营师等职业技能认定;探索将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纳入职称评审范围。
开展技能评价、探索职称评审,互联网内容创作正在构建成熟的评价体系。当这份“新职业”持续配套完善,上海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离所谓的评“高级”,还有多远?
“全媒体运营师”将正式开展评价
上海不是刚开始做这件事,国家有关部门也早已着眼于互联网内容创作者。
早在2020年,人社部将“全媒体运营师”列为新职业。2023年,国家发布的“全媒体运营师”职业标准将其定义为: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和渠道,采用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方式,从事对信息进行加工、匹配、分发、传播、反馈等工作的人员,涵盖创意策划、视听运营等5个职业方向。毫无疑问,这与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工作十分契合。
国家职业标准出台时间并不长,相关技能评价的资源供给也正在逐步扩大。在上海,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最早备案设立用人单位技能人才评价机构,成为全市首家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全媒体运营师技能评价的评价机构。
今年2月,上海市人社部门进一步扩大评价资源供给,遴选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备案成为社会评价机构,将面向社会各类劳动者开展全媒体运营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不少院校、企业、培训机构以及个人都在关注全媒体运营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目前,两家社会化评价机构都将于近期完成筹备工作,正式开展评价。届时,年满16周岁且符合全媒体运营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的申报条件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均可向社会评价机构申请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博主”也能评职称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之外,职称评审更是备受关注的人才评价体系。博主也有机会纳入其中吗?答案是肯定的。
市人社局表示,鉴于互联网优质内容多样,涉及领域广泛,目前根据创作内容所涉及的工艺美术、艺术、文物博物、经济、科普等专业范围,上海市正在打通相应的职称评审通道。科技传播这条赛道,或许是其中走得较快的。
2024年上海科技节,“菠萝君”李治中凭借过硬的专业成果取得科技传播高级职称。他的科普公众号“菠萝因子”拥有超百万粉丝,本人25岁拿下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学位,深耕癌症科普多年,创作的科普文学作品曾获多项国家级奖项。
对于一名常与业内专家学者交流的科普工作者而言,职称也是一张必要的“个人名片”。然而过去的李治中一直面临有业绩却缺乏职称晋升渠道的困境。直到上海在自然科学研究职称系列中增设科技传播专业,终于为像李治中一样的众多市场端科普领军人才“正名”。
据市人社局介绍,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传播高级职称认定,充分调动市场端科普人才活力。首批21人通过认定,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13人,包括上海混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陈磊(混子哥)、中智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李治中(菠萝)、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彭志辉(稚晖君)等。
中级职称方面,上海也增设了科技传播专业中级职称评委会,分设科技传播研究、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普及推广3个专业方向,将自由职业者纳入评审范围,首届13人获得科技传播专业中级职称。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内容创作也被认可作为各类职称评审的业绩条件。例如,对于卫生专业人员,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对于新闻专业人员,将新媒体新闻作品、新媒体传播平台方案作为工作业绩;对于出版专业人员,将数字出版物的策划、制作、宣传推广纳入评审标准。
不论是职业技能认定还是职称评审,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将在上海拥有更成熟稳固的职业发展路径。市人社部门表示,下一步将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持续在职称评审中优化互联网内容创作赛道,创新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标准、优化服务体系,促进从事互联网内容创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