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天府大屋檐”惊艳世运会,成都高新区叩响 “世界柔谷” 之门

adminddos 2025-08-20 16:45:29 2 抢沙发
“天府大屋檐”惊艳世运会,成都高新区叩响 “世界柔谷” 之门摘要: ...

在科技与创新交织的时代浪潮中,新型显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们的视觉体验与生活方式。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分支,新型显示产业近年来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地处,中国西部的其中成都高新区,正更是凭借一系列亮眼表现,逐渐成为全球新型显示产业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天府大屋檐”以流动的光影画卷惊艳世界。成都世运会 图

近日,成都高新区的新型显示产业就以两次“高光时刻”吸引了全球目光:2025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由辖区领军科技企业京东方赋能的“天府大屋檐”以流动的光影画卷惊艳世界;紧接着,拓维高科自主研发的8.6代线金属掩膜版首件产品成功交付,一举填补国内高世代线金属掩膜版的技术空白,标志着中国OLED产业核心材料自主化迈出关键一步。

这两束“强光”,不仅向世界照亮了成都高新区企业的创新实力,也清晰勾勒出成都高新区全力打造“世界柔谷”的雄心轮廓。

01

产业根基: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崛起

新型显示是信息时代的终端基础和数字经济的关键领域,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型显示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显示产业产值占比近半达1000亿美元,其中显示器件的全球市场份额达55%,新型显示产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高端发展的典型代表。

当前,成都已成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重要一极。根据赛迪《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24年)》,成都位居“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城市”前三,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5%,产业链完善度达73%,产业配套率达46%,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6%,研发投入占比达7%。

其中,成都高新区又是成都市新型显示产业创新最为活跃、成效最为突出的高地,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内首条、全球首批8.6代AMOLED生产线、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Micro-LED显示屏生产线,并拿下了诸多“第一”。如新型显示产能规模和配套水平居西部第一,柔性显示领域产能全国第一。目前,全球一半以上iPad都属于“成都高新造”。

当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非一日之功。新型显示产业成为成都高新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代表,建立在多年来持续深耕细作的基础之上。作为“链主”企业的京东方与成都高新区多年来的一路“结缘”,就堪称是这种“久久为功”的经典样本。

京东方科技集团。视觉中国 图

2007年9月,京东方4.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B2)落地,可谓是在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土壤中播下了第一颗种子;2014年10月,总投资465亿元的第6代AMOLED面板生产线(B7)签约,2017年10月实现量产——这条全球第二条、国内首条量产的AMOLED产线,让成都高新区一跃跻身全球AMOLED产业赛道的前列。

此后,京东方的布局不断升级:2017年AMOLED工艺技术测试中心落地,完善“研发—生产—测试”生态;2020年,投资100亿元的智慧系统创新中心扎根,构建多维创新生态;2022年成都车载显示基地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抢占车载显示市场。

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工艺设备搬入。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供图

去年初开工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更是“重量级”,是总投资约630亿元的四川省最大单体工业项目。今年5月,该项目提前4个月启动设备搬入,预计2026年量产,将助力成都高新区晋升为全国最大柔性面板生产基地。

当然,除了京东方这一行业巨头,成都高新区还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的集聚。截至目前,区内已布局包括京东方AMOLED 8.6代线、TFT-LCD 4.5代线等在内的5条面板生产线,聚集新型显示相关企业40余家。其中,既有出光兴产、LG化学等5家全球发光材料“隐形冠军”,也有中光电、瑞波科等原材料及设备配套企业,还有TCL、鸿富锦等终端制造商,形成了从玻璃基板、发光材料到面板制造,再到手机、车载显示等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可以说,在AMOLED柔性显示、无屏显示等细分领域,成都高新区已经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成为中国柔性显示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

从产值数据来看,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态势也令人期待:2024年,该区新型显示产业实现营收产值445亿元,同比增长4%。2025年上半年新型显示产业预计产值达207亿元,市场普遍预测2025年下半年这一数据将进一步增长,以继续巩固成都高新区在全国乃至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全产业链中的地位。

02

发展动能:“四链”融合筑就产业“护城河”

一定程度上说,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的崛起,折射了正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显示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局部领跑的奋斗史。而这部奋斗史的写就,背后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的深度融合,是通过从营商环境的“软支撑”到创新生态的“硬实力”,共同铸就的产业发展“护城河”。​

成都金融城双子塔。视觉中国 图

首先,优良营商环境的打造,为多链条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营商环境一直是该区兴盛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这里面,战略嗅觉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初期的布局往往考验一个地方对于产业发展方向的敏锐把握能力。而在这方面,从成都市到成都高新区很早就把新型显示(尤其是柔性显示)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及时出台相关专项政策,明确支持AMOLED、Micro-LEDMicro-LED等前沿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由此也就在源头抢占了招商和产业链强化等方面的先机。

在此基础上,及时出台一系列营商服务措施为企业精准护航。如成都高新区通过大数据技术与智能化手段,实行“政策找企业”主动服务模式,创新开启“免申即享”,即惠企政策免予申报。企业无需再为繁琐的申报流程而烦恼,只需专注于自身的研发与生产,真正实现了让政策像导航一样直达企业需求。这种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的推进就是典型案例:为配合该项目的高效落地,成都高新区组建了“管家服务团”,全生命周期保障水电气、物流等要素,并打通跨部门协作壁垒,最终让项目提前4个月启动设备搬入,创下全球同世代产线建设效率纪录。

事实上,在产业竞争、招商引资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作为全球行业龙头的京东方近20年来在成都高新区持续加码投资,这本身就可谓是本地营商环境质量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其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环境是一个地方能否吸引市场主体并最终确立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创新优势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得益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支持,成都高新区在创新人才和创新平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此基础上,如何促进更多创新资源的汇聚,并实现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恰恰是最考验对方创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成都高新区也有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如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联合打造了前沿科学中心及大科学装置、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室、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国际一流教育园区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同时,以京东方、辰显光电、极米科技等链主企业为核心,充分挖掘关联配套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遵循商业化逻辑、市场化机制,打造技术共研、产业共育、市场共拓的全国创新协同网络,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此外,该区还定期举办产业沙龙、技术对接会,促进区内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如就在8月4日,成都高新区联合10家国省两级高新区发起成立“国家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提出共建“资源地图”、“攻关联合体”、“协同基金”等“五个一”倡议,将区域创新合作推向新高度。

同时,在产业发展要素的保障上,成都高新区也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生态。如中介机构方面,已持续5年举办柔性电子产业发展大会,引入了第十三届国际柔性电子印刷大会,并参与承办2022、2023、2024世界显示产业大会,推动成立国内首个柔性电子产业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超过100家;产业基金方面,依托成都高新区600亿产业基金计划,与芯动能、鼎兴量子等知名投资机构合作,全面推进招投一体,投资辰显光电、瑞波科、思越智控、奕斯伟等企业11家;领军人才方面,依托电子科大及出光兴产、瑞波科、极米科技等领先企业,引进中岛光茂、王家恒、钟波、赵建普、于军胜、向勇等领军人才及企业家人才11人,有效带动创新人才聚集和关键技术创新发展。

健全的产业链是抵御市场波动的“压舱石”。目前,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已形成了覆盖LCD、OLED和Micro-LEDMicro-LED等多种技术产品门类的全产业体系。从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到中游的面板制造,再到下游的终端应用,各个环节都有众多企业集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

成都路维光电。 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供图

一个例子,可以生动体现这种产业协同效应的巨大优势:路维光电与京东方在成都高新区仅一街之隔,两家企业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技术人员可随时面对面解决工艺难题。而数据显示,这种“门对门”产业集群效应,使产品物流时效从3—7天压缩至30分钟,大幅提升了产业链效率。

更重要的是,这种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创新的成本,由此提升了产业生态对更多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也使得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在面对市场波动和行业竞争时,具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韧性。​这一点,在全球竞争加剧和产业链不确定性显著提高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

03

未来展望:技术突围与市场拓展并进

从全球层面看,当前,LCD和OLED作为全球主流显示技术,正占据越来越高的市场份额,而Micro-LEDMicro-LED、激光显示等前瞻类技术正处于关键迭代期。这也为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辰显光电总经理黄秀颀博士向访客介绍产品。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供图

如去年底,辰显光电推出的中国大陆首条TFT基MicroLEDMicro-LED显示屏生产线在成都高新区成功点亮投产,这一成果就为当地在Micro-LEDMicro-LED技术产业化应用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Micro-LEDMicro-LED技术在亮度、对比度、分辨率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有望在高端显示市场,如室内商显大屏大型户外显示屏、高端电视、虚拟现实设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也意味着成都高新区抢占全球Micro-LEDMicro-LED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已经占据先机。

创新永远是保持产业竞争力的不二之法。面对新型显示产业领域的激烈竞争和技术迭代趋势,成都高新区也正持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特别是聚焦柔性显示、微型显示等细分赛道,围绕材料、设备和零部件等核心配套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加速形成链属企业扎根本土的完整产业生态,积极引育“镇园之宝”、打造“明日之星”,加快建设“世界柔谷”。

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欧洲中心。视觉中国 图

此外,成都本身的市场优势,也是支撑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继续扩围提质的重要基础。如依托成都在智能网联汽车、消费电子、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优势,推动柔性显示在车载曲面屏、可穿戴医疗设备、折叠/卷曲终端、智能家居等场景的深度融合与示范应用,就有着非常大的潜力。

同时,成都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也在不断完善。如《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就明确,对围绕新型显示产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800万元、900万元、1000万元的奖励。

可以预期,在全球新型显示产业技术迭代加速的浪潮中,成都高新区凭借其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的营商环境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将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持续迸发更大活力,为成都乃至全国新型显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世界柔谷”的宏伟愿景也将逐步成为现实,在全球新型显示产业版图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供图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