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运动零售巨头迪卡侬一项震动业界的决策正在浮出水面。据报道,这家以垂直整合模式著称的家族企业正计划出售其中国子公司约30%的股权,初步估值区间达10-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若交易完成,这将成为迪卡侬创立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质性股权转让。目前多家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已签署保密协议,但部分机构要求持股比例高于30%,与迪卡侬家族坚持保留控股权的立场形成拉锯。
这一动作的背景耐人寻味。2024年迪卡侬全球财报显示,其营收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5.2%至162亿欧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15.5%至7.87亿欧元。盈利能力承压之际,中国作为迪卡侬全球唯一与法国本土并列、实现“研发-生产-零售全链条覆盖”的海外市场,其战略地位更显突出。2023年中国区营收约100亿元,占全球总营收8.6%,94.2%的在华销售产品已实现本地生产,且迪卡侬目标是将这一比例提升至100%。
股权出让背后的战略重构
迪卡侬中国此次股权出售计划,远非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深嵌于全球零售变局与自身转型压力的关键落子。自1976年创立以来,迪卡侬凭借独特的全产业链模式——覆盖研发、生产、物流到零售全流程,以自有品牌策略降低成本——建立起平价运动王国的护城河。然而其资本结构始终高度封闭,除1976年创始时获得Mulliez家族150万法郎启动资金外,甚至从未有过银行贷款,完全依赖经营现金流扩张。2015年虽与法国国家投资银行以可转债形式合作,但始终未稀释家族股权。此次对中国业务开放股权,堪称五十年来的重大突破。
这一转变背后存在三重战略逻辑:首先,应对本土竞争压力。中国运动市场已被安踏、李宁等本土品牌重塑,这些品牌凭借国潮设计、数字化营销和渠道下沉不断蚕食份额。迪卡侬传统的大卖场模式和基础款设计面临吸引力下滑的挑战。引入本土资本可能带来渠道资源与消费者洞察的协同,正如其2024年任命lululemon中国前品牌负责人张晓岩担任CMO所显露的高端化与女性市场野心。
其次,轻资产转型的探针。中国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超210家门店)虽是全链条优势的体现,但也构成重资产负担。采用“增资扩股+老股转让”的混合方案,迪卡侬可借股权置换获取资金优化资产结构,同时保留对核心供应链(4个自有工厂、11个采购办公室、3个物流园区)的控制权。
最后,区域战略再平衡的筹码。在加码中国的同时,迪卡侬正将供应链向印度倾斜,计划到2030年将印度采购额提升至30亿美元,使“印度制造”占比从8%升至15%。股权交易所获资金可能支持这一供应链多元化布局,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价值百亿的中国筹码:优势与挑战交织
10-15亿欧元的估值背后,迪卡侬中国展现出的是一幅优势与挑战并存的图景。其核心资产在于深度本地化的全产业链:从苏州的设计中心、山东的自有工厂到辐射全国的物流园区,形成高效闭环。这使得迪卡侬能维持极致性价比——店内9.9元的运动袜、14.9元的折叠水杯等爆款,成为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利器。
2024年的渠道革新显露出转型成效:中国区数字化销售占比达25%,高于集团20%的平均水平。2025年6月28日上海、北京大吉巷、南京百家湖三家新店同日开业,均位于城市黄金地段;北京中海大吉巷店以双层空间打造“产品+服务+社群”三维模型,增设维修工作室、装备租赁及二手回收服务,将消费场景延伸至售后周期。
政策红利也在释放积极信号。杭州发放体育消费券期间,迪卡侬日销售额同比提升25%;北京西城区政府联合迪卡侬举办“夜动京城”嘉年华,通过赛事活动拉动商圈客流,验证“体育+商业”模式的潜力。
然而结构性挑战依然尖锐。一方面,来自本土品牌挤压。安踏、李宁等通过国潮设计抢占年轻消费者,迪卡侬的“基础款”形象面临老化风险。另一方面,消费分层加剧。高端市场被lululemon占据,下沉市场则遭本土品牌价格战围剿。此外,体验经济短板。尽管新增维修和定制服务,但相比本土品牌的直播带货、明星代言等营销攻势,迪卡侬的互动体验仍显平淡。
展望:股权博弈中的中国方程式
迪卡侬此次股权出售,本质上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新平衡点。若交易按计划于2025年底或2026年初完成,可能催生两种转型路径:
若引入产业资本(如本土零售集团或运动品牌),迪卡侬可借力合作伙伴的渠道网络深化市场渗透,并加速产品时尚化转型。北京大吉巷店的社群运营实验——骑行俱乐部、夜跑联盟通过线下活动转化销售——已证明场景化消费的潜力,而本土伙伴能更快复制此模式。
若财务投资者主导,则可能推动更激进的数字化变革。迪卡侬中国25%的线上销售占比虽高于全球平均,但相较安踏40%以上的电商占比仍有差距。私募股权擅长的效率优化可帮助重构供应链成本,但需避免牺牲产品质量这一核心价值。
无论何种路径,控股权仍是迪卡侬不可妥协的底线。正如其最新人事变动所暗示的——任职26年的老将哈维尔·洛佩兹接任全球CEO,创始人家族成员朱利安·勒克莱克出任董事会主席——家族对战略方向的把控依然强势。在印度供应链崛起与中国市场精耕的双轨战略下,30%的股权既是试水温的浮标,更是撬动未来的杠杆。
迪卡侬的股权开放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新常态:曾经依靠供应链红利和规模优势的模式,正被迫向“本地资本融合+文化认同构建+敏捷响应消费升级”进化。其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一个家族企业的转型命运,更将成为跨国零售资本在“后平价时代”的价值重估样本。
这场50年来的首场“股权实验”,结局尚在未定之天。但可以确定的是,当迪卡侬的蓝色Logo继续闪耀在北京大吉巷的夜空下,它所代表的已不仅是运动装备,而是一场关乎传统零售业如何穿越周期风暴的生存演示。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