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闯出一条煤城转型发展突围之路:鹤岗新时代城市治理实践探索与创新启示

adminddos 2025-08-21 15:54:47 1 抢沙发
闯出一条煤城转型发展突围之路:鹤岗新时代城市治理实践探索与创新启示摘要: ...

鹤岗,百年煤城。当“资源诅咒”来临时,一度深陷矿业经济凋敝、矿山千疮百孔、矿城残破不堪、矿工生活艰难的“四矿”困局,步入收缩型城市行列。在新时代东北振兴开启新程的大背景下,一些网友以“房子白菜价”开始唱衰这座城市,抹黑本来举步维艰的资源型地区。面对“无煤活不了、有煤活不好”的窘境,鹤岗市委、市政府主动应变、大胆求变,砥砺奋进,久久为功,以“小投入撬动大产出”的智慧,在产城融合、生态修复、文明跃升中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的城市治理新路径,昔日“四矿”向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六城”加速迈进。2025年,在鹤岗市120名受访者中,87%对其城市形象给予高度评价:35名新市民被当地宜居环境吸引,38名返乡游子(退休赴外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惊叹故土巨变,32名外来务工者(农工、建筑工人、自媒体人员)直言“鹤岗城市品质比房价更留人”。央视《蝶变满城景 打造公园里的家》等专题报道,更是将鹤岗转型突破涅槃重生的实践路径推向全国。

鹤岗车站。视觉中国 图

一、可喜成效:感受鹤岗之变的“三维画像”

鹤岗的“蝶变”,是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六个龙江”“八个振兴”战略指引下的高质量发展之美,是生态、空间、人文的系统性跃升,是资源型城市从“生存压力”转向“发展自信”的直观印证。

由“黑”变“绿”的生态革命。煤炭开采虽有百年荣光,但给鹤岗留下了45.6平方公里的沉陷区、棚户区和废弃矿坑,生态破坏触目惊心。十年来,鹤岗将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昔日的工矿废弃地变成63个“口袋公园”,水直排污染区化身27公里“生态廊道”。如今的鹤岗,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四季见花,堪称“一城山水半城林”。住在五指山公园旁边的王阿姨说,以前窗户都不敢开,现在推窗就是绿树,连空气都带着松香。2024年,鹤岗PM2.5均值比2015年降低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4.8%,成为全省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多年保持100%。现在的鹤岗已成为中国北方三大水禽栖息地、候鸟迁徙坐标区和国家级避暑旅游、全国美食旅游、北方最佳自驾游三个目的地。

由“一”转“多”的产业发展。着眼“一煤独大”产业结构,聚焦“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打造“创新城市”,以“四轮驱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双重跃升。煤炭“从煤头到化尾”,释放优质煤炭产能,推动系列精深加工,形成煤转电、煤制焦、煤制烯烃等产业链,煤炭资源利用实现从原料到高端化工产品的“吃干榨净”。2024年,鹤岗优质煤炭产能巩固在2000万吨,绿色增值肥、冶金捣固焦、LNG等煤化工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石墨“从粗放到精细”,依托亚洲最大天然石墨矿,引进中国五矿龙头企业,创立全省石墨提纯中心,加速建设1200万吨矿石采矿、40万吨精粉选矿、10万吨球形石墨、10万吨高纯石墨、10万吨负极材料等全产业链,目前全国80%石墨负极原料源自鹤岗,项目达产达效后将再造一个鹤岗工业。绿色食品“从原粮到加工”,依托800万亩耕地,综合实施“五良”举措,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行动,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60亿斤以上,大豆加工能力恢复到60万吨,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头,白鹅、白羽鸡综合养殖加工产能突破320万只、6000万只以上,为全省建设大食物观先行地做出鹤岗贡献。文旅产业和向北开放“从零散到集群”,借助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金字招牌,科学布局全域旅游廊道,2024年旅游收入达到35亿元,实现借绿生金、点绿成金、添绿增金;推进对俄开放升级,2024年进出口贸易规模保持30亿元,直接利用外资增长7.15倍,形成“旅游+开放”发展新格局。

由“破”入“新”的有机更新。“老破旧”曾是鹤岗的代名词,人民群众饱受城市“八乱”之苦。鹤岗坚持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以“绣花针”推进城市更新,靠“手术刀”加快秩序重构,努力用“小投入”换来“大变化”。累计修改建市区道路67条桥梁7座,城市大动脉和微循环均畅通无阻;改造33个老旧小区128栋楼体,惠及6.5万户居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实施96公里“四网合一”地下改造,漏损率下降至9.2%,城市治理投诉量骤降67.3%;“美丽乡村”工程改造危房8100余户,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6个,垃圾转运设施达到189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推进。绥滨县忠仁镇村民王大哥家的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厕所改成了水冲式,“现在跟城里人住得一样!”。从基础设施到人居环境,鹤岗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变化,书写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由“陋”向“馨”的文明跃升。多年以来,乱扔垃圾、横穿马路、随地吐痰、肆意张贴小广告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鹤岗以“鹤岗最美 因为有你”城市文明建设为抓手,推动市民从城市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家乡发展的“主人翁”。如今,行为规范成自觉,通过“文明餐桌”“文明养犬”等2000余次实践活动,垃圾分类知晓率达80%以上,闯红灯、乱吐痰等现象下降90%,“车让人、人守规”成为街头常态。参与治理成习惯,组建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曝光不文明行为550余起,整改率100%,“银发课堂”“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惠及群众10万人次,市民参与文明实践率高达80%。文化浸润成底色,积极打造“博物馆”“城市记忆馆”等红色教育阵地20余个,举办“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煤城记忆与文明新风交相辉映。32岁的自媒体从业者小周说,以前总觉得煤城只有傻大黑粗,现在才发现,这里的文化底蕴居然这么深!

从北山看鹤岗。视觉中国 图

二、创新实践:解读鹤岗之变的“四组密码”

鹤岗蜕变绝非偶然,而是上上下下秉持人民至上初心,探索城市治理脉络,以系统思维构建“建治管育”四位一体治理体系的结果,其每一步都体现着“低成本高效能”的治理智慧。

(一)“建”在适配,以现代理念筑牢城市根基。探索创新城市建设之路,坚持“不搞大开发、只做微改造”,将自然山水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努力打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园在街中”的现代城市框架,宜居城市根基更加稳固。

产业城市“园区化带动”。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立足煤炭、石墨、现代农业和新能源四个百亿级产业,打造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边民互市贸易区和588公顷省级经济开发区,特别是把223.65公顷零碳园区作为“园中园”,着力发展石墨高质化利用、绿氢制甲醇和新能源等绿色产业。2024年,鹤岗“风电光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四大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112万千瓦,占比跃升为42%。工业园区已成为鹤岗深化改革试验田、招商引资主平台、对外开放新窗口和城市发展后花园。

森林城市“低成本创建”。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全面实施城区增绿、通道连绿、水系扩绿等“八大绿化工程”,以选择本土树种为主,拒绝“大树进城”等高价模式。处在北郊的裸露山体,通过人工播种、灌木补植,仅用2年时间就变成“城市绿毯”,投入仅为传统模式的1/3。目前,全市林地突破1000万亩,绿化面积365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相当于新增10个城市公园,主城区裸土基本消除。

水岸城市“生态化治理”。积极整治“两河十四沟”,拆除沿河棚户区4146户,铺设截污管线61.4公里,根治213处污水直排顽疾。特别是采用垂柳种植、草皮铺设等生态护岸技术替代传统硬化工程,河岸生态修复绿化面积114公顷,水岸绿化率达到98%,成功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煤城”实现了有山有水有树林的生态蝶变。

公园城市“腾退地利用”。坚持自然生态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将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腾退土地用于绿地和公园建设,而非进行商业开发。目前,城市公园绿化活动服务半径覆盖率突破85%,九成以上市民实现“10分钟进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城园相融”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名片,美丽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二)“治”在系统,以痛点销号破解顽瘴痼疾。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建立问题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三单联动”工作机制,系统推进“治乱、治差、治旧、治污”四大攻坚行动,实现城市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7%。

治乱“靶向发力”。针对占道经营、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组建由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10部门联合执法专班,不仅“拆违除乱”,更重“疏堵结合”,在占道经营集中的早市设置“潮汐”摊位1577个。62岁的商贩王大姐说:现在有了固定摊位,生意稳定了,我们也能守规矩了。累计清理违规占道经营摊点3890处,拆除违建25万多平方米,小广告、乱堆乱放等问题处置率达100%。

治差“科技赋能”。实施数字交通升级工程,早晚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创新实施红色重点管控区、黄色临时经营区、绿色便民服务区“三色管理”机制,设置严管路段40条,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0%以上,持续构建“快慢相宜”的交通新格局。

治旧“民生优先”。老旧小区改造不搞面子工程,而是聚焦“加装电梯、规划车位、安充电桩”等急难愁盼问题,规划建设2500余个停车位,适地安装600个智能充电桩,民生温度渗透到社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全市33个老旧小区改造后,物业费收缴率从30%跃升至75%。

治污“源头管控”。“蓝天保卫战”共淘汰市区燃煤锅炉390台,但并未简单“一关了之”,而是通过“煤改电”“煤改气”“煤改生物质”等补贴政策,引导企业自主转型。将每月15日定为“河湖长日”,市级领导带头巡河,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跟着巡查,累计清理河道垃圾6000余吨。

(三)“管”在精细,以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效能。坚持依法治市,积极打造“四化融合”管理模式,通过“网格化+分类化+四级化+智能化”,推动“小网格”管好“大城市”。

网格化“全民参与”。将全市划分为1757个基础网格,按照“1+N+X”模式(1名专职网格员+若干名兼职网格员+若干名专业网格员)配备1757名专职网格员、429名专业网格员(由11家民生相关部门、企业组成)和3020名兼职网格员(由机关企事业单位下沉党员干部、新就业群体和志愿者组成),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建立了综治、城管、市场监管等“30分钟响应24小时反馈”工作机制。2024年处置环境卫生、矛盾纠纷等网格事件4685件,处置时长由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分类化“精准施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将全市街区划分为商业、居住、教育、工业等5大类20小类,差异化配置管理资源。商业街区实行“街长制”,设置星级评定公示牌强化精细管理;居住区推行“红色物业”,积极开展“携手共建和美家园”活动,有效推动“兜底小区”变成“齐管小区”;教育区建立“警校家”联动机制,校园周边秩序显著改善;工业区实行“环保管家”服务,积极开展“专家入企”帮扶活动。

四级化“责任压实”。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责任体系,市级统筹强引领,每年细化分解10项重点任务,建立“月通报”机制,城管问题整改效率提升40%。区级属地抓执行,融合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整治,集中清理占道经营、违规广告等点位问题。街道枢纽促协同,建立城区治理快速响应机制,积极处置市容环境、设施维护等民生事项。社区网格聚合力,每年发动群众参与“门前三包”、志愿巡查等活动2.6万人次,问题自主发现率提升至65%。创新实施领导包保机制,组织31名市级领导包联重点区域,“马路办公”每年现场解决问题500余个,逐步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双提升”。

智能化“数据赋能”。着力建设智慧城市,构建全域覆盖智能监控体系,搭建1:1000高精度三维GIS系统,118个高清摄像头实现对88条城市主干道和公园广场的无死角覆盖,道路不洁、垃圾堆积等11类城市管理问题识别准确率达95%,城市部件损坏“智能发现—精准派单—快速处置”闭环管理比传统流程缩短4小时。

(四)“育”在长效,以文化浸润涵养文明基因。坚持以文化人、惠民、润城、兴业,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全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民参与”共建共享机制。

树新风“三轮驱动”。理论宣讲常态化,坚持党建引领,组建“机关+群众”两类宣讲团,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九进”活动386场,覆盖机关干部5万余人次;创新“小板凳宣讲”等特色载体,组织老党员、老教师在社区广场、农家院落宣讲党的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文明规范体系化,制定《鹤岗市民公约》,建立文明积分制度,市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累计用13万积分免费换取生活用品。典型引领“立体化”,开展“德礼满鹤岗”道德实践,选树各级道德模范38人(其中全国道德模范1人),打造文明实践点41处;在文明鹤岗微信公众号“身边榜样”专栏发布先进事迹500余篇,点击量突破5万次,推动形成“明礼、向善、崇文、尚德”的浓厚氛围。

听民声“三制促动”。在“民声直通车”机制上,开通24小时民声热线,建立“30分钟响应—24小时反馈”处置流程,年解决群众诉求1600余件。在“文明啄木鸟”机制上,招募志愿者和市民担任监督员,曝光不文明行为,整改完成率100%。在“点单式服务”机制上,构建“市中心—区级所—街道站—社区点”四级文明实践网络,培育“文明实事润民心”项目60项,老党员、老职工“银发课堂”“手工编织”等活动惠及群众10万人次。

创品牌“三维拉动”。实施“志愿之城”创建行动,打造“鹤岗最美 因为有你”活动品牌,注册志愿服务组织800余个,志愿者突破11万人,“绿色鹤岗 护河行动”“文明交通劝导”等主题志愿活动服务群众20万人次。实施“文化润心”深耕行动,挖掘矿区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文明实践阵地,系列化举办矿工故事会、老照片展览、红色电影放映等主题活动,参与市民超30万人次。实施“全域文明”提升行动,创建全国文明家庭2户、文明村镇12个、文明校园1个、文明单位17个,文明创建加速向最基层延伸覆盖。

鹤岗市国家矿山公园雕塑。视觉中国 图 

三、深刻启示:探寻鹤岗之变的“五重价值”

短短十年间,鹤岗的城市治理与发展,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从工业锈带到生态宜居的三大跨越,这条蝶变之路在“六城”战略的指引下不断赋予新内涵。

一是把准“时”与“势”,关键词在“准”。鹤岗精准把握时代走势、发展大势和自身形势,面对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积极争取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等支持资金92.3亿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开了鹤岗城市骨架。近五年来,针对城市布局完成的实际,用“城市针灸”替代大拆大建,培育出“低成本生活美学”的独特城市IP。特别是将民生需求作为治理原点,改造沉陷区建公园,是因为市民渴望“推窗见绿”;整治占道经营建市场,是因为商贩需要“规范经营场所”;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因为老人需要“上下楼方便”。这种“需求导向”,让有限的投入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融通“形”与“神”,关键词在“通”。鹤岗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始终坚持“形”“神”兼备发展哲学,通过贯通物质更新与文化滋养,推动“收缩型城市”展现出“扩张型生机”。在“形”上,向机制要效益,着力建立“建治管育”四位一体治理体系,为资源型城市破解“资金短缺、人力不足”治理困境提供了新选择。在“神”上,依靠自我内修,让矿区文化成为城市记忆、志愿精神成为城市符号、“鹤岗好人”成为城市标杆,为城市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三是协同“城”与“市”,关键词在“同”。鹤岗市的城市治理实践,紧扣“城”与“市”发展内核,以“同”破题,积极突破二元思维定式。市级层面立足“棋盘”定位,统一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六区作为“棋手”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依托域内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将购物、娱乐、休闲等城市功能有机嵌入特色产业布局。通过重构“城”的空间载体与管理保障,激活“市”的经济活力与发展动力,形成“城”为“市”筑基、“市”为“城”赋能的良性循环。

四是整合“统”与“分”,关键词在“合”。鹤岗的治理实践,本质是破解“政府包揽一切”的惯性思维与“基层自治乏力”的现实困境,通过“统”的精准引领与“分”的活力释放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在“统”上,市级层面强化系统整合,将分散的党建、综治、城管等力量重构为“全科网格”,实现资源调配“一盘棋”。在“分”上,注重差异化赋权,社区吸纳居民参与决策,楼栋微信群、“楼长”“单元长”等载体激发自治动能,使基层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治理”。这种“统分结合”的治理形态,实现治理主体从“单一”到“共生”、治理逻辑从“管控”到“赋能”、治理成果从“有限”到“共享”的效能。

五是激活“智”与“治”,关键词在“活”。鹤岗市以智慧平台体系协同发力为引擎,驱动治理模式实现从“数字化覆盖”到“数智化贯通”直至“数治化跃升”的转型。这套彼此支撑、高效协同的智慧治理平台,使分散的数据汇成合力,模糊的监管转向精准,烦琐的服务走向便捷,沉睡的资源焕发生机,将冰冷的数字真正“用活”,转化为治理的精度、服务的温度、发展的速度,让转型之“美”直抵民心。

鹤岗用十年特别是近五年的时间证明,城市转型的关键不在“大拆大建”而在“精准施策”,不在“巨额投入”而在“机制创新”,不在“短期见效”而在“长效续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审时度势,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提出战略要求,作出安排部署。未来,煤城之变必将迭代升级,鹤岗之“美”必将持续绽放,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