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一城一塔一河”间,全球青年用数字创意唤醒南京城市记忆

adminddos 2025-08-21 16:24:23 2 抢沙发
“一城一塔一河”间,全球青年用数字创意唤醒南京城市记忆摘要: ...

坐落于城市之中的历史遗迹,如何与当下城市交融共生,继续发挥文化影响力?8月,“永不消失的遗产2025”全球创客大赛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行。这场以南京为起点、连接全球的创客竞赛,自2024年开启首届赛事以来,致力于通过跨文化合作与数字创意,邀请青年创客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

历经3个月选拔与半个月驻地创作,来自多个国家的8支队伍、31名青年创客,在大报恩寺遗址、明城墙砖缝与秦淮河波光中汲取灵感,最终搭建出8件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数字艺术模型。

最终评选中,跨国团队“丝路余声”凭借作品《生铃之园》脱颖而出,夺得桂冠,他们用消失已久的风铃唤醒城市记忆,寄托着“有风就有记忆”的诗意表达。这场以“一城、一塔、一河”为核心的实践,用扎实的跨文化共创,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写下真实注脚。

“一城一塔一河”之间的文化张力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海外认知度很高,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创意吸引全球青年参与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大赛相关负责人如此解释发起这一创客大赛的原因。

南京城南长干里,自古便是 “金陵第一站”。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就坐落在这片文化厚土的核心:东望是明城墙中华门瓮城的斑驳砖石,西临秦淮河畔的画舫灯影,而馆内那方留存着明代地基的遗址广场,正是当年琉璃塔矗立之处。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文化共生的故事。

选手们登上城墙,远处是新建的大报恩寺塔。

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巨型佛塔,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更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山海,成为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东方文化符号。

荷兰东印度公司曾发行其版画,安徒生也曾在童话《天国的花园》中借东风之口描述它:“东风告诉风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这里的“瓷塔”指的就是南京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塔的建筑技艺、琉璃烧制工艺被欧洲建筑师研究借鉴,影响了如英国邱园宝塔等建筑设计。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早期见证,它在世界建筑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很多人知道大报恩寺琉璃塔来自中国;一些历史爱好者知道它是南京的‘瓷塔’,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更少人知道在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遗址上,现在有一座博物馆。” 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大部分人对于大报恩寺琉璃塔和南京这座城市的连接认识是模糊的。去年,“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首次举行,出发点源于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数字重建全球行动。第一届活动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内外高校支持,吸引了13个国家近600名青年艺术家参与,并在年底获评为全国博物馆融合创新发展案例。今年,活动范围扩展至南京城墙、秦淮河、大报恩寺三大文化地标,希望吸引更多人参与,共同推动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相较于去年聚焦大报恩寺遗址单点,今年大赛主题升级为“一城一塔一河”,这一变化源于对文化区域整体性的考量。这一区域是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形成的。“希望通过设计,让大家理解河流、城市与塔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关系,正是这种联动让南京文明不断发展。我们要用数字的能力和想象力,去用新的方式去保护它,传承它。”

全球创意在南京落地生根

赛事的起点是跨越国界的线上集结。2025年初,大赛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络、全球13所合作高校等渠道发出邀约,共收到19个国家近700份申请。经过线上课程培训与方案初筛,35支队伍进入线上开发阶段,在一个半月内完成概念策划、视觉设计与初步模型构想。最终8支跨界队伍、31名选手脱颖而出,带着各自的创意初稿奔赴南京,开启为期半个月的驻地创作。

入围决赛的31名选手来自建筑、艺术、科技等领域,他们组成8支跨界队伍亮相,包括:TELU、网格工作室、数字盐水鸭、InterAct、光核设计、流动宇宙实验室、丝路余声、像素宝塔。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决赛队伍不仅阵容更强大,还吸引了更多跨文化背景的青年加入,其中有英国、德国、希腊、印度、阿塞拜疆等国的外籍选手。来自InterAct团队的选手Lampiri表示:“我是在Instagram上看到这个赛事的。作为一名XR艺术家,能有机会用数字艺术诠释中国的文化遗产,这太令人兴奋了。”

选手们实地走访,登上明城墙。

TELU团队的英国人James这是第二次参加大赛。去年,由于团队中的主策划有事提前离开,他们的作品留下了遗憾。为了完成梦想,James今年又来到了南京,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外国人,他比中国队友还要熟悉附近的区域,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设计,老门东的小吃,都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线上看了再多图纸,不如站在遗址上的第一眼震撼。” 开营第二日,选手们的脚步便踏入南京文化遗产的核心场域: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他们俯身观察明代塔基的考古探方,登上中华门瓮城,远眺新建的大报恩塔;进入明城墙博物馆,触摸历史的脉络;乘秦淮画舫沿河观光,感受两岸老城墙与现代街区交织的景象。这些实地走访的细节,成为选手们修订线上方案的关键依据。

选手们参观明城墙博物馆。

“参观了明城墙博物馆,我们才知道南京城墙的设计和星宿有关。” “丝路余声”队队员尹韶阳表示,后续也许会在装置设计中参考星宿设计,“这个设计非常具有南京古代智慧,和我们的装置也能联系到一起。”

让遗产记忆永不消失

驻地创作的核心,是把地理感知转化为可落地的数字方案。8月3日起,系列专家工作坊在室内创作空间接连展开。 “文化遗产保护不应局限于静态展示,而是要扎根于城市独特的文化土壤,让历史真正融入城市血脉。”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教授祁海宁在专家讲座中强调。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专家、大报恩寺遗址片区学者以及数字技术与沉浸式专家相继开讲,为选手提供学术支撑,助力参赛作品深度挖掘南京文化内涵。

专家讲座为选手提供学术支撑。

公众参与工作坊更让创意落地有了“烟火气”。从事文化、艺术、摄影等领域的本地居民与选手围坐交流,让数字艺术装置从“概念设计”开始,就扎根于南京人的真实生活需求。

在室内创作空间里,8 支队伍的模型日渐成形。青年创客们从城砖、塔铃、秦淮夜色中汲取灵感,打造“愿河”“流光叠影”“回声之冠”等一系列互动装置,让文化遗产不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的当代体验。

“InterAct(互动)”队由英国、希腊、德国选手组成,他们尤其关注秦淮河从古至今对南京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创作出“时光之河”这一作品。该队的希腊选手埃伊里尼·兰皮里说:“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而不是只看照片,才真正让我理解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来自“像素宝塔”队的印度创客索拉布库马尔也感叹:“不同文化的差异,反而带来了更丰富的创作灵感。”

最终,“丝路余声”队凭借作品《生铃之园》夺得桂冠。大报恩寺琉璃塔檐下曾经挂着很多风铃,《生铃之园》用风铃装置组成塔顶的形状,当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吹拂而过,身处装置内部的游客将会听到来自历史的回响。AR的加入则还原了大报恩寺琉璃塔下、秦淮河中曾经船只往来,客商云集的热闹场面。

《生铃之园》作品模型。

这一队伍成员来自“丝绸之路”上的不同国家,尹韶阳和杨兆来自中国另一座古都西安,团队中还有来自阿塞拜疆、印度的成员。“游客进入装置,也就和这些船只一起,汇聚到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之中。” 尹韶阳说。

“在南京,你不仅能看到建筑本身、看到历史,更能看到人们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去守护历史。”队员阿瑟夫·格鲁扎德说:“我们装置的灵感就是大报恩塔的风铃。我们尝试将这种元素运用到设计里,并且保留它的文化内涵。”

赛事落幕并非终点。按照计划,获奖作品《生铃之园》将在赛后进入实体搭建阶段,最终落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新场景,让文化遗产不仅停留在展柜和典籍中,而是进入市民与游客的日常生活,推动“创意—产品—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让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负责人表示,“600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见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辉煌,它的记忆与价值从未消失。今天,我们要让这份记忆继续焕发生机。”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