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对话国金证券廖卫平:加大优质未盈利IPO挖潜力度,投行向“全周期价值服务”转型

adminddos 2025-07-21 14:38:11 1 抢沙发
对话国金证券廖卫平:加大优质未盈利IPO挖潜力度,投行向“全周期价值服务”转型摘要: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长期以来深耕行业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券商,将会在科创板的新制度和新实践中胜出。”

  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六周年。这六年来,科创板走出了一条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之路,并发挥资本市场制度改革“试验田”作用,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参与其中的投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果说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来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科创板经过六年发展,已经可以被称为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是在监管机构和市场各方努力下结出的丰硕果实。”副总裁廖卫平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如是称。

  在开市六周年前夕,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改革,“1+6”政策措施落地,重点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廖卫平认为,新政之下,投行会更多关注和挖掘未盈利上市项目,科创板未盈利企业占比将提升,传统估值模型面临挑战,对券商估值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那些长期以来深耕行业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券商,将会在科创板的新制度和新实践中胜出。

  放眼整个A股市场,今年以来IPO市场一度掀起受理潮,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提升,后续趋势以及IPO与并购重组的关系受到市场关注。

  在廖卫平看来,短期IPO是结构性回暖,长期随着经济逐步好转,IPO全面回暖指日可待。在当前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机制以及严监管环境下,IPO预计难以重现过去的火热场景;并购在支持政策加码和反内卷之下,活跃度有望不断提升,未来与IPO实现并肩发展。

  在科技创新成为主攻方向、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包括券商监管升级等背景之下,投行遭遇洗牌,加速转型。廖卫平告诉记者,投行从“通道型”保荐转向“全周期价值服务”,深耕新质生产力方向,坚持行业聚焦、区域聚拢,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图为国金证券副总裁廖卫平)(图为国金证券副总裁廖卫平)

  加大优质未盈利IPO挖潜力度

  6月18日,科创板“1+6”新政出台,推出了一揽子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的举措,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等。相关配套规则于7月13日正式落地。

  “改革措施是对市场各方期待提升科创板包容性的及时回应,增设科创成长层,既可以积极推动第五套标准在科创板适用,补齐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支持不足的短板,同时又高度兼顾了对原有投资者的保护,是立足中国A股市场实际同时又极具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廖卫平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未盈利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困境,传统银行信贷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改革新举措将为这些企业提供关键的前期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跨越科创“死亡之谷”,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实属必要。

  科创板新政中,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受到市场高度关注。“这条举措对券商的影响最大,允许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未盈利企业上市,将直接扩大券商IPO项目储备,并给未来保荐业务带来增量。”廖卫平说。

  在新政落地后,相关案例逐步落地。7月1日,排队两年多的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会,成为新政后首家以第五套标准过会的企业,后于7月18日获得注册批文。今年以来至7月18日,7家未盈利企业的IPO申请获得受理,其中6家在6月份获得受理,创业板在6月27日迎来了首单获得受理的未盈利企业。

  “后续投行会更多关注和挖掘未盈利上市项目。”廖卫平认为,主要有三大举措,一是深耕硬科技赛道,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聚焦资源整合能力,券商应进一步优化调整科创板IPO项目筛选策略,进一步聚焦“硬科技”属性,对于采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进一步强化尽职调查深度,强化投行员工的产业理解能力;二是进一步强化券商内部投行与投资的协同能力,同时需与头部PE/VC建立常态化战略合作机制,共享项目资源与估值数据,进一步拓展业务合作范围,形成综合性的生态化服务链条;三是强调科技赋能,持续强化合规风控体系建设。

  与盈利状况良好且相对成熟的企业相比,未盈利企业由于其自身盈利模式、市场拓展等方面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上市后的业绩表现更难预测。那么,投行在挖掘或者服务未盈利企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廖卫平告诉记者,第五套标准的推进适用,显著增加了投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第一,项目筛选和尽职调查的风险会增加,投行评估这些未盈利企业的技术壁垒和商业化前景的难度增加;第二,由于企业缺乏盈利数据,传统估值方法可能不适用,对估值定价带来风险和挑战;第三,新政策要求强化信息披露,尤其是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信息披露难度增加带来合规和监管风险。

  A股IPO短期结构性回暖,并购重组有望持续活跃

  放眼整个资本市场,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热火朝天,A股IPO在年中掀起受理潮,并购重组市场持续活跃,后续趋势也引发市场关注。

  从A股IPO市场来看,今年6月份IPO受理数量大幅增加,一个月受理了150单IPO申请,上半年总受理数达到177单,超出去年全年100单,其中北交所是主力,受理数占比65%。

  廖卫平认为,这一现象要分长期、短期来看。短期来看,自“827”新政至今已近两年,这期间IPO排队企业数量大幅减少,新增受理数量又屈指可数,IPO“堰塞湖”现象大大缓解,为今年IPO受理腾出了空间;在此期间,各券商也积累了不少优质项目待申报,监管机构也面临在审项目“存货”不足的状况。在上述因素叠加下,今年上半年IPO市场出现结构性回暖。

  “从长期看,随着经济逐步好转,IPO全面回暖也指日可待。”他从四方面具体分析称,第一,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尤其“硬科技”企业将会是资本市场大力扶持的对象;第二,今年以来各种刺激内需的政策,打破了此前消费行业IPO“红黄灯”限制;第三,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当下,创新型民营中小企业将会是北交所上市的中坚力量;第四,近期二级市场逐步回暖,在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机制下,一级市场预计也将陆续迎来春天。

  不过在IPO申请受理高峰后,有12家拟IPO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超过2024年全年的4家。

  “这主要是因为今年新受理IPO企业数量大幅高于去年,且现场检查标准及比例已于去年修订之后大幅提高,IPO强监管态势并未改变。”廖卫平告诉记者,在现场检查标准及比例大幅提高后,对于那些抱着“带病申报”和“侥幸闯关”心理的企业来说,势必存在一定的威慑作用,这也将倒逼企业提高规范意识以及中介机构做好尽调核查工作,相信未来IPO申报企业质量将逐步提高。

  相较A股市场IPO,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持续火热。廖卫平认为,此轮港股IPO热潮主要由多重因素共同驱动,包括:香港是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重要门户、香港市场估值修复预期与流动性改善、政策支持与上市制度优化、A股龙头企业多元化融资与国际化布局、中概股回归与二次上市需求持续。

  与此同时,并购市场活跃度也上升。“随着近年来并购重组政策不断出台,我们也相应调整了业务及人员布局向并购业务倾斜,包括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以便准确预测并购趋势和潜在机会;提升并购重组服务能力,包括估值定价、方案设计、交易执行以及后续整合等方面。”廖卫平说。

  关于未来并购和IPO是否仍为跷跷板效应,还是可以并肩发展?廖卫平认为,如果未来IPO市场能够重现2020~2022年三年期间的过热场景,那么并购市场遇冷则是大概率事件,毕竟不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中介机构角度,IPO相对并购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和经济价值。但是,在当前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机制以及严监管环境下,IPO预计难以重现过去的火热场景,并购在利好政策加码下,项目数量逐渐增加。

  “国家近期提倡各行业反内卷,供给侧改革2.0重启,可以预见,并购重组作为兼并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企业产能利用效率、改善企业资产结构、进行行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将会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与IPO实现并肩发展。”廖卫平说。

  投行生态重塑

  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中国科技大力发展之下,投行生态发生变化。

  新“国九条”下的券商监管升级,强调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原则,多家券商因违法违规行为被立案调查和采取监管措施。

  廖卫平告诉记者,在强监管环境下,对于券商而言势必要提高执业质量标准,工作流程可能会更加复杂,因为监管趋严意味着各业务条线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要符合监管要求,以往薄弱的工作环节都将会巩固加强,工作细节颗粒度将大大提高,从而对团队人员要求也大幅提高。

  “但是,由于当下面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监管环境趋严的双重压力,各家券商业务收入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降本增效提上日程,裁员降薪阴霾笼罩,团队成本并不会因工作强度加大而提高,反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他同时称。

  据廖卫平观察,过去六年,资本市场经历了科创板开板、创业板注册制以及全面注册制改革等市场利好,同时也经历了“827新政”“315新政”等严监管政策,在这过程中不少投行经历了项目数量急剧减少、项目质量大幅下滑、人员数量大幅减少等生死考验,除了部分头部投行外,能够经受得住考验并成功转型的中小投行较少。

  “在这个过程中,国金证券采取了多个举措应对,一是坚持服务早、服务小,陪伴中小企业一同成长;二是坚持行业聚焦、区域聚拢,集中力量服务新质生产力;三是坚持股债并举业务策略,探索新品种、新业务;四是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金融高质量服务;五是践行普惠金融理念,通过资本战略咨询业务服务更多中小企业;六是加速布局境外业务,服务国家战略。”廖卫平称。

  当前,多数投行将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相关科创企业,作为保荐业务的优先鼓励方向。那么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态如何?

  据廖卫平观察,在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科技企业创新;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日益紧密,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但是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科技企业创新相关的基础研究薄弱,例如在核心算法、关键技术等基础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了长期发展;其次,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从而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三,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短缺,限制了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第四,创新生态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机制有待加强。”廖卫平称。

  对此,廖卫平建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和转化;通过政策激励和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端科技人才;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降低合作成本与风险;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优化创新环境,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