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年内第二家评级遭下调,中小银行“减量提质”加速推进

adminddos 2025-07-21 21:17:38 1 抢沙发
年内第二家评级遭下调,中小银行“减量提质”加速推进摘要: ...

中诚信国际7月17日公告,将湖南常德农商行主体信用等级由AA调降至A+,二级资本债信用等级由A+降至A,评级展望稳定。继山西榆次农商行后,这是年内第二家被下调主体信用评级的商业银行。此次评级下调主要基于资产质量显著恶化、盈利水平大幅弱化以及资本充足率跌破监管红线等多重因素。事实上,中小银行评级下调并非新鲜事。与此同时,今年前5个月已有184家中小银行通过合并或解散退出市场,数量接近去年全年,内蒙古、河南、江西等地省级农商行密集挂牌增资。业内人士提醒,在部分银行资产质量仍承压的背景下,个别银行评级下调或触发融资收缩与存款流失的连锁反应,但“批量降级”概率有限,更多机构将在国资注资与兼并重组中重获评级修复空间。

年内2家银行评级遭下调

继山西榆次农商行之后,湖南常德农商行成为年内第二家遭遇主体信用评级下调的商业银行。中诚信国际17日公告,将常德农商行主体信用等级由AA调降至A+,其发行的“21常德农商二级”债项信用等级由A+降至A,评级展望均为稳定。

“此次下调主体及债项评级主要基于三点:一是资产质量显著恶化,不良贷款率骤升,关注、逾期及瑕疵类贷款占比高企,下行压力突出;二是盈利水平大幅弱化;三是资本充足率已跌破监管红线,后续补资本压力沉重。”中诚信国际指出。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常德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已升至4.8%以上,逾期贷款占比更攀升至11.4%,拨备覆盖率则骤降至约95%,均低于监管红线;与此同时,关注类贷款同比翻番,在总贷款中的占比跃升至10.76%,其中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合计占全部关注类贷款近六成。盈利能力下滑导致利润留存缩水,而业务扩张又持续侵蚀资本,至2025年3月末,常德农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仅剩6.75%和8.08%,双双跌破监管底线。

常德农商行并非今年唯一遭遇评级下调的商业银行。早在5月,中诚信国际已将榆次农商行的主体信用等级从BB降至BB-,同时把其二级资本债券的债项评级由BB下调至B+,展望维持“稳定”。

评级报告指出,榆次农商行的经营状况与资产质量表现不佳。财报显示,该行2024年净息差为-0.53%,全年净营业收入-0.22亿元,连续第二年录得亏损;年末不良贷款余额 37.56亿元,比年初激增41.26%,不良率飙升至34.43%。连年亏损耗尽资本内生能力,资本充足率跌至-21.2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更是跌至-23.87%,低于监管底线。自2021年以来,中诚信国际已连续三轮下调榆次农商行主体评级,从A+一路滑落至BB-。

有望重获评级修复空间

实际上,中小银行评级下调并非新鲜事。据Wind数据统计,2018~2021年,每年均有超过10家城商行、农商行被调降主体信用等级。

对于近年来银行评级下调,业内看法不一。一方面,有部分人士认为银行评级下调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首先,融资成本上升与渠道收窄;其次,区域性金融风险传导,区域中小银行评级集中下调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当地金融体系的担忧,加剧存款流失;最后,市场信心与股东行为变化,二级资本债估值波动加剧,机构投资者可能抛售低评级银行债券。”

不过,也有部分人士认为不应过度解读银行评级下调。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评级下调实际上反映出中小银行整体经营面临较大压力,部分机构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尤为突出。部分银行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因为相关行业持续低迷,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业务过度集中于单一行业,导致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更容易受到冲击。”展望未来,周茂华指出,尽管仍可能有少数中小银行被下调评级,但整个行业不太可能出现“批量降级”的情况。

在多家银行遭遇评级下调后,监管改革与市场化退出进程加速推进。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截至5月末,今年已有184家中小银行通过合并或解散退出市场,这一数字是去年同期的7倍,接近2024年全年195家的总量。

中小银行加速退出的背后,是监管部门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内蒙古、河南、江西等地省级农商行或联合银行密集挂牌,国有化增资也在提速。

固收研究团队指出:“增资不仅能显著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增强信贷投放和风险抵御能力,还体现了地方政府对银行的支持力度及区域重要性。增资落地后,银行评级可能提升。”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武汉农商行、汉口银行、秦皇岛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等4家中小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已获上调。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