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最近高发,警惕藏在小区草丛的夺命毒虫

adminddos 2025-07-22 16:35:56 2 抢沙发
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最近高发,警惕藏在小区草丛的夺命毒虫摘要: ...

原创 丁香医生 

2024 年夏,王女士在发热三天后被紧急送医。

入院时体温几近 40℃,意识模糊,血小板降至临界值。她没有基础疾病,也没有出远门,更未踏入山区或林地。

初步诊断是感染性败血症,抗生素治疗却几乎无效。

第五天,病情急转直下。

家属正准备签字转入 ICU 时,一位经验丰富的传染科医生在她耳后发现了一个小黑点。

不起眼,甚至像一颗色素痣。

但放大镜下,它有着六条腿、一张螯口——是一只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后续检测结果证实,她感染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一种近年来在中国多地报告的蜱媒病毒。

王女士没有去过野外。「外出」的——是她家的狗。

就在发病前几天,她带着狗狗在小区草地玩耍。那天回家后,狗也只是不时抓耳朵,没人多想。直到医生细问病史,家属才想起这个细节。

这并非特例,也不是偶然。

蜱虫,正在「城市化」

蜱虫,不算是我们很熟悉的「虫」。

小到芝麻粒大小,不像蚊子那样能够飞行,不像跳蚤一样擅长跳跃,却正以一种极其隐秘、缓慢却高效的方式,成为需要被注意的「公共卫生问题」。

图片来源:文献

过去,我们认为蜱虫只活跃在林区、牧区、山区。而现在,它们的版图早已扩张。

随着城市绿化改善,湿润的草丛、灌木、公园、绿化带,正变成蜱虫理想的藏身之处——它们在「成功城市化」。

例如,《中国疾控中心周刊》今年的一项研究就指出,城市环境中蜱媒病的多样性与流行程度,已可与非城市环境中观察到的程度相媲美。

在南京市的一项调查中,研究者在郊野公园捕获的蜱虫居然数量最多(50 只),其次,才是农村自然村周边(47 只)和荒坡草地(33 只),林地反而最少(2 只)。

2023 年,还有研究者对上海黄浦区公园的蜱分布进行了调查,也检出不少蜱虫:2023 一年内共捕获蜱虫 1019 只,其中 6 月底为密度高峰。

图片来源:文献

其中,枯叶监测点的蜱虫密度,远高于草地处。

研究者布的枯叶、草地监测点

图片来源:文献

在浙江衢州城市公园采集的蜱虫中,莱姆病(常出现红斑、发烧、头痛、关节疼痛等)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的阳性率高达 13.1%。

蜱虫,就在城市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缝隙中。

蜱虫传播的,不止是「病」

目前我国已发现约 125 种蜱虫,蜱媒病,也正在成为城市传染病统计中的「新常客」。

最具代表性的,是 SFT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009 年,湖北、河南农村地区首次爆发这种新型传染病,患者普遍出现急性发热、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胃肠道症状等,初期病死率高达 30%。

其病原体 SFTSV 的媒介,正是我国广泛分布的长角血蜱。

此次感染,被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图片来源:文献

而这,只是开始。

2015 年以前的长达 35 年间,我国仅报告 15 种蜱媒病;而过去十年(2015~2025 年),新发蜱传疾病已达 28 种,是前 35 年的近两倍。

这些新发病原包括:

● 病毒:11 种

● 立克次体:10 种

● 原虫:3 种

● 无形体、埃立克体、螺旋体:1 种、1 种、2 种

而与之对应的蜱媒疾病,已在全国多个省份广泛分布。

28 种新发蜱传病原体广泛分布多省

图片来源:网络

狗狗,是它的「顺风车」

蜱虫不靠自己「横行城市」,它行动迟缓、脆弱,却懂得「搭便车」。

城市绿化为它们提供了「第一落点」,而真正帮它「穿城而过」,甚至「登堂入室」的,可能是城市中大量的宠物狗:

● 狗狗在公园、小区草地上撒欢,蜱虫悄然钻进毛发;

● 狗回到家,在沙发、床铺上与人亲昵;

● 蜱虫趁机从狗转移到人,潜伏于耳后、颈后、腋下等自查盲区。

潜伏在狗狗身上的蜱虫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城市狗狗越来越多。

2024 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的数量已超过 5 千万只。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许多甚至与主人。共享床铺沙发。

但即便每天洒扫、狗狗定期洗澡、地板一尘不染,蜱虫也未必知难而退。

它会趁机咬住我们的一块皮肤,潜伏数十小时不动,像一枚稳固的黑色纽扣。

即便是定期使用驱虫药,也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杜绝蜱虫叮咬,尤其是在草地、灌木等高风险区域遛狗时。

图片来源:网络

更可怕的是:你几乎察觉不到它。

蜱虫唾液中含有抗凝和麻痹物质,叮咬过程悄无声息。一旦被发现,它可能已完成了一次「无声注毒」。

我们对蜱虫最大的误判,不是低估了它的危险,而是根本会忘记它的存在。

家有狗狗,如何防蜱?

任何没有采取有效防护的狗狗,都可能是蜱虫潜在的「顺风车」。

所以,我们与蜱虫的博弈,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准备。

1. 遛狗前:

● 避开草丛、灌木密集区域,尤其春夏季蜱虫活跃期;

● 给狗狗穿遛狗服,减少狗狗皮肤暴露。

2. 遛狗后:

● 蜱虫附着一段时间后才可能传播病原,及时发现与清除是关键;

● 仔细检查狗狗耳后、眼周、脖颈、肘窝、腹侧、脚趾缝、尾根等重点区域;

● 同时检查自己:尤其头、颈后、腋下、腰侧等「盲区」。

图片来源:CDC

● 检查技巧:

1️⃣备个放大镜(优选)

2️⃣手机的「放大镜」功能,也可以辅助查看。

打开手机「放大器」

选择「滤镜」-「反转」

添加「滤镜」,点击「完成」

然后,就可以清楚看到狗狗的毛发。

3. 日常防护:

● 定期使用驱虫产品;

● 控制狗狗上床、上沙发频率,尤其在春夏季;

● 定期清洁狗窝、地毯、软垫等可能藏蜱区域;

● 有孩子的家庭,务必提醒孩子不要与遛狗回来,还未检查过的狗狗贴脸亲昵、共用被褥。

如果真的被咬了,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拔蜱虫!它的口器可能断裂,残留在皮肤里引发感染。

正确做法是:戴上手套,用尖头镊子夹住蜱虫头部,贴近皮肤、顺时针旋转缓慢拔出(担心也可以去急诊)。

一般来说越早移除蜱虫,被感染的风险也就越小。

不过要是发现了这些情况,赶紧去看医生:

➊ 出现不适症状或被咬处的红斑持续性扩大;

➋ 口器残留无法进一步取出;

➌ 伤口感染;

➍ 感觉蜱虫附着已经超过 24 小时。

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有养狗史」 + 「曾接触草地」 + 「疑似虫咬」。

这些信息可能直接决定医生是否考虑到蜱虫相关疾病,从而避免误诊延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城市不是只有钢筋水泥。你以为的安全绿地,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生态链。

蜱虫不是毒蛇,不是咬了就一定立刻致命,也不是每次叮咬都会发病。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咬过,也不了解它可能传播的疾病。一旦真的发病,初期症状又容易被误判为普通感染,导致延误治疗。

所以,蜱虫的危险,从来不在于它多凶猛,而在于我们对它的一无所知。

多一点了解,就多一分主动权。

它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毫无准备。

现在正值蜱虫高发季。

如果你身边有人养狗、有小孩、喜欢露营、热衷户外,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

让更多人,远离那个毫不起眼、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小黑点。

参考文献

[1]Yi B, Fan M, Chen J, Yao J, Chen X, Liu H. An Alarming Public Health Problem: Ticks and Tick-Borne Pathogens in Urban Recreational Parks. China CDC Wkly. 2025 Apr 18;7(16):553-560. doi: 10.46234/ccdcw2025.091. PMID: 40376048; PMCID: PMC12075512.

[2]SUN Luyao, CHEN Xuemin, SONG Bingdong, ZHANG Yan, SUN Yanqun, MIN Yue, ZHANG Shougang. Characterization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tick species in Nanjing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24, 40(12): 1505-1510.

[3]WEN Heyi , JIN Shuqing , FAN Jian , CAO Hui , TANG Yi , YAN Mengxiao , MA Xiaoyun , CAI Xinyi , HUANG Zhexu , CHEN Xixi , GAO Qiang , FAN Mingqiu. Correlation of ticks in parks of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024, 24(9): 1059-1065

[4]http://www.legaldaily.com.cn/Village_ruled_by_law/content/2025-03/05/content_9142760.html

[5]DOI: 10.1056/NEJMoa1010095

[6]Yun S, Lee W, Ryou J, Yang S, Park S, Roh J, et al.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 Ticks Collected from Humans, South Korea, 2013. Emerg Infect Dis. 2014;20(8):1358-1361.

[7]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5.101599

策划制作

策划:塔盖 | 作者:孙栗 | 监制:Feidi

插图:见图注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原标题:《最近高发!藏在小区草丛的夺命毒虫,一种人尤其要小心!》

阅读原文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