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搏击武术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经济分析可借助例子推理

adminddos 2025-07-22 19:47:50 3 抢沙发
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搏击武术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经济分析可借助例子推理摘要: ...

《学海漂流记》,王东京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出版

我读大学时曾一度对哲学感兴趣,常去听哲学系举办的讲座。有一次一位教授讲哲学三大终极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听得云里雾里。后来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也基本看不懂。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研究哲学。

是的,研究哲学需要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我在这方面却天生不足。读小学时看的书是《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连环画,中学时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书皆描写故事,可哲学书没有人物,也没有场景,阅读时脑子里一片空白。

我有位研究哲学的朋友,彼此交往数十年,可他从不跟我谈论哲学话题。二十多年前我曾问过他:哲学真有那么高深莫测吗?他说:哲学并不高深,而你脑袋只是普通人的脑袋,与你谈哲学,无异于鸡同鸭讲,讲不明白的,你就研究经济学吧。

朋友说的是实话,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脑袋很普通。可研究经济学也得动脑筋,需懂得科学的推理方法。于是我重读经典,重点关注历史上那些大经济学家的思考方法。两年读下来,捡到宝,我发现经济学家大多是借助例子进行推理的。

比如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开篇讲分工,为论证分工能提高效率,他借助工厂制针的例子作分析;而在分析国际分工时,他又借助英国与葡萄牙生产毛呢与葡萄酒的例子,推出了“按绝对成本优势分工”理论。有趣的是,后来李嘉图也借助上面的例子,推出了“按比较成本优势分工”原理。

1848年,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分析公共品,他用灯塔做例子推出公共品有两大特点:一是消费不排他,二是公共品消费增加而成本不会增加。由此得出结论:“虽然海中船只都能从灯塔的指引中获益,但要向他们收费却办不到。除非政府强制收税,否则灯塔会因无利可图而无人建造。”

科斯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也是用大量例子讨论怎样界定产权将社会成本内化为私人成本。其中一个例子,是养牛与种小麦。让牛吃小麦,会伤害小麦;不让牛吃小麦,会伤害牛。科斯分析说,假定牛与小麦同属一个人,两者不会有冲突,产权如何界定不重要;若牛与小麦分属于两个人,则会因为冲突而产生交易成本,此时产权界定应以交易成本为依归。

不必再举例。我之所以推崇上面的方法,是因为用例子确实有助于推理。我们知道,今天经济学者大多习惯使用各种曲线(图)做分析,曲线虽不是例子,其实也是为了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方便推理。但两相比较,我认为借助例子比用曲线更可取,曲线仍是抽象之物,而例子却是来自真实世界。

的确,借助例子推理不仅直观,而且有场景感,只要把自己假定为当事人摆进去,推理一般不会错得离谱,即便是出错,也容易被人看出而及时纠正。更重要的是,借助例子推理这种方法,我们普通人也能学得会,要是反复练习,假以时日便可成为推理高手。

不过,在这里我也要告诉读者,借助例子推理,并非一件手到擒来的事。困难在于,要寻找到贴切的例子。怎样寻找例子呢?当然是要靠自己观察与思考,也可以从前人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前面说过,李嘉图拓展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他用的就是斯密的例子,只不过根据需要将斯密的例子做了改造。

关于怎样寻找(设计)例子,总结经典作家的经验,我认为有三个原则:

首先最重要的,是例子必须具有真实性。我讲的真实性,不是说一定要用你自己目睹或经历过的事,而是要有可信性。若不具有可信性,在真实世界不存在或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你的例子就失去了说服力。我不知道科斯当年是否实地访问过养牛与种小麦的农户,但他那个例子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其次,对真实的例子要加以简化。例子要有真实性,但真事不能照搬,要删去一些细枝末节,将需要用的关键要素保留即可。不然鱼目混珠,不仅你自己眼花缭乱,读者也会迷失在繁杂的例子里。我曾读过一些借助例子做推理的文章,由于作者不懂得简化,如一堆乱麻让人理不清头绪,实在读不下去。

读者要记住,借助例子推理,重点是在推理,而不是在例子本身,不必介绍例子的来龙去脉与具体背景。比如你建议朋友多吃鸡蛋,大可不必介绍母鸡下蛋的整个过程,直接说吃鸡蛋有哪些营养就好了。母鸡下蛋的过程,与要不要吃鸡蛋毫无关系。

还有一点,例子最好能有趣。在已有的经济学著述中,有趣的例子不少。1958年,伦纳德·里德写过一篇《我,铅笔的故事》,他用拟人化手法,讲一根原木如何变成一支铅笔,读来引人入胜。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评价说:没有人像伦纳德·里德这样把市场机制写得如此通透有趣。该文无疑是一篇经典之作。

说来容易做到难。上面的三个原则,是我从大量经典著作中归纳提炼的,并不一定对,更不代表我自己就做得好。不过研读经济学数十年,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也做过不少尝试。告诉读者一个秘密:我自己研究某个问题。通常会先找到一个可用的例子,然后一步步做推理,若找不到例子,我不会动笔写文章。

(作者王东京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本文摘自《学海漂流记》,该书2025年4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