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大会(第六届华东无人机基地创新发展论坛)上,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雪枫在演讲中表示,从低空产业公司角度出发,上海发展低空经济有很多好的条件。例如,中国70%的航空人才在上海,除了中航工业、商飞、商发外,还有上汽等企业,很多与航空相关或是跨界做航空的人才队伍都很多,此外50%以上的eVTOL企业都发端于上海。
除了整体人才资源充足外,宋雪枫还认为,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低空经济在商业上应用的可能性很大。
去年,在上海市经信委、市国资委的指导下,上海机场集团作为牵头单位,与相关国有企业共同筹建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于去年12月20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9亿元。据记者梳理,上海机场集团作为该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六成。其主要股东覆盖了低空产业中包括机场运营、城市交通、基础建设、信息通信、投资运营等多个环节。
澎湃新闻记者在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现场获悉,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定位功能性企业,承担上海市低空“四张网”包括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的搭建,承担低空航空器枢纽起降设施、主要航线通导链路等建设和运营,以主干线枢纽建设引导撬动社会资本联合建设布局分布式设施网。
在投资及技术创新方面,该公司具备一定投资建设能力以及技术创新属性,前瞻性布局氢动力无人机、空天地一体通讯导航系统、低空大脑、空域仿真、三维地图、无人机反制、智能驾驶等前沿技术。通过低空主枢纽、主航路、主节点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带动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作为低空基础设施公司,后续有哪些规划?宋雪枫指出,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和各方联系、学习取经,基本形成了发展的“12345”方针。
“1”代表“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理念。宋雪枫介绍,当前低空领域尚未形成专属标准,主要沿用民航相关标准。中国民航现有航空器四千多架,飞行塔台与机组间的呼叫采用人工对人管理模式。然而,低空经济若要真正发展,必然面临规模化运营的挑战,届时许多沿用民航的人对人的管理模式将难以为继。因此,需进行前瞻性布局,提前规划未来低空实现规模化运营后,相关技术标准与安全体系应如何构建。
宋雪枫强调,低空领域需立足现实,借鉴民航现有规范与经验先行先试,“百年民航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借鉴,同时更要着眼未来。”
“2”指两个场景,分别是工业试飞场景与商业闭环场景。宋雪枫介绍,在商业闭环场景中,现有技术还难以满足安全零差错的要求。同时,上海路网发达,地面、地下及水上交通均十分便捷,对空中货物运输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商业闭环场景的推进面临较大挑战。
不过,宋雪枫认为,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相关技术与产品将进一步成熟,安全性也会更可靠,商业闭环的实现是必然趋势,只是现阶段上海大规模开展商业运营的可能性较小。而另一个场景是工业测试,这是公司今年重点推进的工作。
“3”指三个对接。宋雪枫在现场指出,一是对接政府部门,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安全规范并落实到位。二是对接市场主体需求,三是对接科研院校的技术水平,低空领域技术迭代迅速,作为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最需警惕的是刚完成投资就面临技术落后的风险,因此需通过对接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4”是四网协同,即要实现四张网的数据打通,同时注重远近结合:现阶段需确保相关业务能够开展,同时关注长远技术变革。“5”为五个重点方向,包括安全、立法、平台、技术及商业模式。
“今年公司的工作重点是工业测试基地的布局。”宋雪枫在现场表示,低空经济若要进入城市场景,必须在真实城市环境中接受检验,仅在开阔空间进行飞行测试无法满足需求。
宋雪枫介绍,公司已在上海闵行吴泾地区找到了合适的场地。他介绍,该区域因规划调整,形成了14.2平方公里的10年规划留白区域,恰好可用于发展低空经济。这里还具备三元环境,既有真实建筑,部分区域人员稀少甚至无人,这种环境在上海乃至其他大城市的中心区域都较为稀缺。此外,该区域空域条件良好,沿黄浦江向南可至杭州湾,北可延伸至龙华、宝山、崇明乃至江苏启东。
“这是今年重点打造的项目,目前已有数十家企业对真实城市环境下的测试表现出浓厚兴趣,相关测试已启动。”宋雪枫最后介绍,考虑到民航测试、eVTOL测试等还需应对极寒、极热、高原等特殊环境,公司正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相应的测试方案,以便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