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来源:36氪汽车
7月23日,据36氪报道,英伟达新款芯片陷延期风波 。去年底,理想汽车不少供应商收到通知,原定于今年3月推出的增程L系列改款车型集体推迟至今年5月,所备物料跟随计划统一调整。
有理想核心供应商人士向36氪透露,这场变动正是因为英伟达Thor芯片未能及时交付。理想汽车是英伟达汽车芯片的核心客户之一,曾首批搭载英伟达智能辅助驾驶芯片Orin。
而英伟达最新一代Thor芯片,理想汽车同样是首发车企之一。理想主力就是增程车型,该系列2025款的一项重头升级,就是将智能辅助驾驶芯片升级为700TOPS算力的Thor U版。
而基于英伟达Thor,理想汽车还将推出最新一代辅助驾驶技术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这也是公司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支点。
理想遭遇的Thor交付延期,不是第一次,最早Thor芯片承诺的量产时间是2024年底。也就是说,从今年3月到5月,几乎是Thor芯片的第三次大范围延期。
延期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销量损失。从理想L系列改款推出的前后销量数据来看,月销量差距超过万辆。换言之,如果理想L系列改款能在3月如期推出,将起码多卖出2万辆汽车,对应约60亿元的销售收入。
小鹏汽车首先嗅到了英伟达芯片延期的风险。有小鹏工程师向36氪回忆,去年年中,公司还强调,要以英伟达Thor的交付为主,自研图灵芯片只是备选方案。
毕竟从供应链安全,成本以及产品成熟度等等来看,整车部门都不愿意让“自研芯片过快上车”。
但是到今年年初,小鹏看到Thor即将多次延期的信号,果断搁置了Thor平台的开发,集中资源,紧急适配自研的图灵芯片。如今,小鹏的芯片已经开始在小鹏新车G7上交付装车。
车企们原本担忧自研芯片成熟度不足,但对比英伟达Thor上车的艰难体验后,他们释怀了。
有车企工程师向36氪讲述了配合Thor上车的过程,堪称煎熬。英伟达最早交付的Thor芯片,存在诸多工程和设计问题,“连发热控制都没达到上车要求,官方宣传的700TOPS算力,也不再承诺”。
双方对Thor进行了数轮调整后,才达到量产交付效果。但英伟达原先宣称的700TOPS算力,实际目前可释放的只在500左右。理想汽车今年计划在该芯片上部署参数量高达40亿的VLA模型,但因算力不足,难度陡增。
据36氪了解,理想汽车已经在加快自研芯片的上车进度,提前了数月,计划在明年一季度交付上车。
“各家自研芯片上车后,英伟达芯片还能占多大比重,就不好说了。”有多位车企管理层告诉36氪,长远来看,可能只有海外车型需要。
当然,自研智能辅助驾驶芯片,本身已经进入各家头部车企的战略进程。而Thor的不断延期和交付不力,只是帮助各家自研芯片上车,踢出了临门一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