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机构之家
7月末,保险公司陆续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机构之家注意到,瑞华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瑞华健康”)发布公告称,其因“技术原因”,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将延迟至8月中旬披露。至此,这家成立仅七年的专业健康险公司,成为又一家未能按时“交卷”的险企。

来源:瑞华健康保险官网
“技术原因”显然只是托词,类似情况并非孤例。2023年底,长安责任保险曾以“公司实际情况”为由,宣布推迟披露当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并承诺于2024年2月中旬补发。然而,该报告至今“杳无音信”,而长安责任保险后续的命运,市场已有目共睹。
瑞华健康保险的偿付能力的失守非一日之寒,其源头可溯至一场激进的增长扩张。然而,彼时赖以实现规模陡升的明星产品,却在持续的低利率旋风中露出了锋利的双面刃,为今日的偿付能力困局埋下病灶。当主营产品反噬自身,股东支撑力亦显羸弱,作为公司创始人陈剖建,其资本运作手腕能否力挽狂澜,将决定这家险企能否摆脱危机。
偿付能力或跌破红线,总经理已提前离场
成立七年的瑞华健康保险正面临严峻的资本考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滑落至73.7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报101.51%,两项指标均逼近50%和100%的监管红线。更令市场不安的是,一季度偿报未对下季度偿付能力作出任何预测,结合此次延期披露,其二季度指标或已突破监管红线。

数据来源:偿付能力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偿付能力报告延迟披露的敏感时点,执掌瑞华健康保险多年的总经理田凯,于7月4日,因个人原因向董事会提出辞职申请。值得注意的是,田凯2020年加盟瑞华之时,恰逢公司开启激进扩张之路,而如今其离任之际,公司却深陷偿付能力危机。这种“始于扩张,终于危机”的职业轨迹,与公司的发展周期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在偿付能力报告屡次延期披露的同时,瑞华健康的高管薪酬信息也陷入“难产”窘境。查阅该公司最近两份偿付能力报告发现,其2024年度高管绩效考核评估已连续两个季度被推迟。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执行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估“将于2025年第1季度完成”,相关薪酬数据因此暂缺。然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同样的说辞再次出现,评估完成时间被推迟至“2025年第2季度”,薪酬数据依然空白。
此外,公司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遭到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然而报告中并未说明具体原因。从整体情况来看,瑞华健康保险目前的处境难言乐观。

来源: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明星产品反噬:瑞华健康的利差损困局
从历史经营来看,瑞华健康保险的发展轨迹堪称一场“过山车式”的冒险。2020年以前,这家险企还只是行业中的“小透明”,却在2021年突然发力,保费规模从2020年的2.26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23.26亿元,两年间实现十倍增长。然而,这种爆发式增长很快便难以为继,2023-2024年保费规模急转直下,滑落至15.17亿元和16.71亿元。

数据来源:历年年报
盈利方面,这家姗姗来迟的市场入局者,在2022、2024年虽勉强录得0.22亿、0.88亿元的微利,却难掩其长期亏损的窘境。尤为致命的是,成立仅数年之久就恰逢利率下行周期,这对以长期险种为主营业务的人身险公司而言,无异于“逆风成长”。利差损的阴云始终笼罩,使得这家刚踏上激进步伐的险企,在资产负债匹配的道路上步履蹒跚。
从瑞华健康保险的主要产品来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调整特征:早期(2018-2019年)以重疾险为主,但规模在业内可忽略不计;2020年后护理保险保费占比大幅跃升,反映出产品布局从单一重疾保障向“护理+重疾”的健康保障体系拓展,其中,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近三年保费分别为20.39亿元、13.50亿元、13.39亿元,占比持续超过八成。

来源:公司年报
然而,瑞华健康保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皆因其明星产品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这款兼具护理保障与财富管理功能的增额终身护理险,凭借3.5%的预定利率和双重属性,一度成为公司规模扩张的利器。然而,恰恰是这种长期属性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埋下了隐患,公司近三年准备金增提规模持续处于高位,使其资本状况、偿付能力逐年承压。

来源:公司年报
不过,与偿付能力的紧张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华健康保险的现金流状况并未受到同等程度的冲击。2021-2024年期间,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始终维持在正值区间,分别为6.33亿元、11.19亿元、9.45亿元和10.94亿元。这一相对稳健的现金流表现,主要得益于公司退保金和赔付支出的低水平。近年来,公司销售的产品多为长期险种,短期内暂无大规模赔付或退保压力,这为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

此外,从其他维度来看,瑞华健康保险并非处处失策。其投资收益在过去三年分别为0.37亿元、1.06亿元、1.44亿元,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综合投资收益率也从1.88%逐年攀升至5.54%。此外,手续费及佣金净支出在过去三年分别为5.54亿元、0.64亿元、1.08亿元,显示出公司在产品费用政策上的果断调整。然而,尽管在这些方面有所优化,公司选择的扩张时机却并不理想,历史业务成为严重负担,这些局部优势都沦为无谓的挣扎。
股权分散、股东乏力,破局关键在董事长
瑞华健康保险的股权结构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特点,由五家民营企业均等持股,各占20%的股份,分别为:咸阳宇宏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8亿元)、广州实佳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方置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禧嘉福璞缇客酒店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50万元)、深圳市万纳托实业有限公司,庆幸的是,公司股权并没有质押冻结状态。

来源: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从股东背景来看,这些企业主要涉及房地产、实业投资等领域,但普遍规模较小,且与保险行业的协同性较弱。其中,咸阳宇宏房地产虽为注册资本最高的股东,但2024年以来已多次因金融借款、建设工程、房屋买卖而成为被告,显示其自身经营可能较为紧张;而上海天禧嘉福璞缇客酒店的注册资本仅50万元,资本实力极为有限。

来源:天眼查
整体来看,这些股东普遍缺乏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行业资源。且瑞华健康自2018年成立以来,注册资本始终维持在5亿元,从未获得增资,而同期的复星联合健康等竞争对手已多次增资扩股。这表明股东既无意愿也无能力为瑞华健康提供额外的资本支持。此外,由于瑞华健康长期亏损,股权吸引力不足,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也面临困难。
瑞华健康保险的现任董事长陈剖建,其资本版图值得关注。2010年,陈剖建投身非资本市场投资领域,创立中国红瑞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并担任CEO,主要聚焦健康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红瑞资本与深圳市宇宏投资集团合资成立了南京红瑞健康产业投资,而深圳市宇宏投资集团正是咸阳宇宏房地产的股东,后者是瑞华健康保险的第一大股东。不过,南京红瑞健康旗下的养老、医院已均处于注销状态。

来源:天眼查
这种资本合作揭示了一个清晰的商业逻辑:陈剖建或凭借其在地产圈的人脉资源,成功集结了一批以地产背景为主的投资者,共同打造了瑞华健康保险这个平台。这些地产资本与陈剖建主导的健康产业投资形成了某种战略协同。然而,这种以地产资本为依托的保险商业模式,在当前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正面临严峻考验。当合作资方自身经营都面临挑战之时,当初设想的产融协同还能否持续,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前,瑞华健康保险的破局关键,最终或仍系于董事长陈剖建一身。这位平安创始团队成员、天安保险缔造者、瑞华健康保险创始人,如今正面临其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时刻。陈剖建的当务之急,是要在瑞华健康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的危急时刻,施展其资本运作手腕——要么说服现有股东追加注资,要么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
老龄化背景下,瑞华健康保险专注的护理保险赛道蓝海仍在,但潮水退去后,裸泳者渐显。如何在规模与风控间找到平衡,在产品创新中跳出 “高预定利率依赖”,在资本补充上建立可持续机制,不仅是瑞华要解的题,更是整个行业在精耕细作时代必须直面的生存考验。潮水过后,能留下的,终将是那些真正筑牢风险底盘、找准价值坐标的玩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